广东省级博士站落户龙川双华村 为食用菌产业发展配强“智力引擎”
“我们将借助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的力量砥砺前行,在科研、综合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吸纳集聚更多人才,让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向农村基层延伸,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前日,河源市粤隆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巫伟强如是说。
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是我省设立的博士管理服务创新平台,是吸纳聚集博士、博士后人才,与我市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帮助解决技术攻关难题,促进成果转化,带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基地。19日,设于河源市粤隆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该博士站由省人社厅批准成立,以珍稀食用菌培育与生产为主。至此,我市目前共有博士工作站45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
科技助力企业无忧
记者走进位于龙川县龙母镇双华村的河源市粤隆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菌包生产基地,只见无菌车间里,一袋袋装好的菌包整齐排列着,格外喜人。“公司发展这么好,离不开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团队的支持。”巫伟强说,科技团队的支持,让基地有效地解决了病虫害和杂菌的难题。
巫伟强此前一直在广州做生意,2021年,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他回到双华村建起食用菌栽培标准化生产基地,还采购了装袋机、灭菌柜等自动化设备,整个生产流程按照无菌无尘的要求进行规划打造,首年就实现食用菌种植350万袋,年产鲜菌350万斤。公司生产运营势头良好,已发展成为巨大口蘑、黑皮鸡枞、茶树菇、紫灵芝等珍稀食用菌研发生产企业。公司探索建立供技术、供种苗、供服务、供物资、定价收购的“四供一定”联农机制,通过产业帮助农民增收,目前已与紫金柏埔镇,龙川黎咀镇、铁场镇,江东新区临江镇等实现产业合作与对接。
为“菌”配强“智力引擎”
“四海春光好,中华气象新”,基地旁边一户老屋门口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如今,公司把附近几户闲置老屋利用起来,改造成了食用菌菌菇的展示室。“不同的菇种出菇的条件是不同的,适应的季节也是不一样的。”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莫美华向研究生团队讲授着各类菇种的特点及出菇条件,栽培基地现有的菌菇成为了最直观的“教材”。
“这家企业就是菌种走出实验室进行培育的‘头部企业’,好的菌种会先拿到这里实验培育。”莫美华说,在菌种与科研技术的支持下,企业能少走弯路,而院所的科研成果也能落地,实现转化。目前她研发的巨大口蘑新品种培育就在此,其具有产量高、耐储藏、口感好、能抑制多种病症等优良特点。接下来,科研团队准备研究一下哪种菇适合用油茶壳进行栽培,这样可以将农村废弃的油茶壳利用起来,选定后再推广利用。
莫美华说,将不定期带着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进驻到博士工作站进行帮扶。除华南农业大学外,广东省农科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也将与博士站紧密合作,派驻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与资源对接等。
打造产业发展“加速度”
对龙母镇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来说,广东省级博士站的落户确实是一个良机。龙母镇提出,将大力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通过打造菌种培育基地,建成菌种种子库,菌产品精深加工,提高菌种附加值等方式,尽快形成食用菌产业链,引领本地食用菌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实现联农带农富农,促进乡村振兴。除外,当地还将大力发展丝苗米、腐竹、兰花等特色产业,扩大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博士工作站作为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对实现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流得动、服务好”,集聚一大批优秀拔尖青年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市人社局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加强指导博士工作站引进人才、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科技公司与科学院所进行产学研结合,推动农业技术的提升,引进各类博士人才,推进农产品更新换代。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程子跞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