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草色万蛙鸣 生态产业助振兴 驻连平县元善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积极探索新型生态养殖项目获成功
本报讯 记者 张涛 通讯员 欧阳春霞 邵贺 日前,连平县元善镇前锋村蛙稻共生生态养殖获得成功。9月16日,工人们正在忙着拉网、收蛙,黑压压一片活蹦乱跳的青蛙,经过筛选后,被装入冷链运输车里。“从3月份放苗到现在只有不到半年,目前青蛙长势良好,第一批青蛙每只重量八钱左右,市场上销路很广,需求量很大,销售火爆。后续还有1.5万斤青蛙待收货。”元善镇前锋村九峰山生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文昕如是说。
今年2月,在驻连平县元善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引进和见证下,深圳市美丽乡村中科农业有限公司与元善镇前锋村九峰山生态有限公司签署了蛙稻共生新型生态养殖项目协议。项目选址在元善镇前锋村一块临近水源的撂荒土地,第一期试验规划用地30亩,实际占地7亩左右。8月底,蛙稻共生生态养殖基地首批5000斤成蛙开始“收货”。在基地里,几位村民忙着收割水稻,试验田内种植了更适合蛙稻共生的抗倒伏、抗虫害水稻品种,目前一期项目水稻产量亩产达到400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和谐景象,在前锋村变成了现实版的丰收实景图。
工人在蛙稻共生生态养殖基地工作。
蛙稻共生种养循环模式,通过巧妙地运用生态共生原理,将水稻种植与青蛙养殖相结合,实现了每亩地至少5000元的增收。它充分利用了青蛙吃害虫、疏松土壤的特性,实现了水稻种植与青蛙养殖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基地长期聘请村里有劳力脱贫户进行投放饲料、除草等日常工作,稳定提供2个就业机会,农忙时临时用人5到8人。
新型生态养殖项目模式使得原本单一的水稻种植转变为立体化的农业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该种模式,可有效解决农村部分撂荒地问题,同时蛙稻共生实现增产增收,销售成蛙、水稻带来双重收入,具有显著的环保和经济效益,适合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特别是对于那些面临农业转型压力的地区,这种模式无疑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