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户深圳“共享农田”主齐聚连平县隆街镇沙圳村 共享喜悦同庆丰收
“回来哟!田里的板栗红薯熟了,可以挖了。”连平县隆街镇沙圳村党支部书记赖文朗向“共享农田”主发出了召集令。前日,28户深圳“共享农田”主齐聚沙圳村,挖红薯,享受丰收果实。“共享农田”主刘先生坦言,在沙圳拥有“一方农田”,收获满满。从今年3月18日签约加盟“共享农田”以来,他已带着家人4次到沙圳村享受“慢生活”。
这是深圳驻隆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联合沙圳村民委员会推出的“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融合‘共享农田+体验农耕+乡村旅游’”项目(以下简称“党建引领共享农田+”)建设取得的硕果。
“共享农田”主展示劳动成果。
“一方农田”好收获
“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这是沙圳村给人的第一感觉。在群山环抱的“共享农田”里,28户深圳“共享农田”主带着家人挖红薯、拔花生,一派热闹景象。
“瞧,我挖到‘薯王’了,看看,足足有三斤。”“共享农田”主卢先生顾不得抹掉满手的泥巴,开心地举着刚挖的板栗红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看,我这一窝红薯,足有6条之多,大小挺均实,每一条有七八两重。”“共享农田”主李先生也开心地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干劲十足。几位从深圳来的小朋友穿梭在人群中,或趴在地头逗蟋蟀,或呆在田埂上捉蝈蝈,各得其乐,乐此不疲。
他们收获的远不止这一袋袋红薯。3月18日签约、3月19日播种玉米种子、3月21日种子发芽、5月1日田间锄草……在农学讲堂上,“共享农田”主共同回忆了耕作瞬间,回味劳动之趣。“我觉得对孩子特别好,因为他们能走出课堂回归自然,亲近泥土,在农耕活动里面,让他们体验了‘粒粒皆辛苦’,特别是能做到以脑润心,收获美好。”“共享农田”主黄女士说,既丰富孩子们对大自然及农耕文化的认识,又能体验劳动乐趣,增进亲子关系。
满目清新情意深
山好、水好、空气好,沙圳村堪称一个“空气也能卖钱”的村落,地处万绿湖源头,常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5%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一年四季蓝天碧水、鸟语花香。
“第一轮‘共享农田’有33户认领,这次有28户‘共享农田’主到地头收获成果。”作为“共享农田”的“总策划师”,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驻连平隆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分片干部李广京说,“党建引领共享农田+”为都市人群追求健康食品,享受绿色生态,感受田园文化提供一种全新感受。深圳市民通过田块认领、农学讲堂、农耕体验、丰收采摘、传统民俗、乡村旅游等,可感受浓郁田园文化,体验乡野之趣,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心”向青山绿水沙圳。如今,由爱上“共享农田+”到爱上了沙圳这片青山绿水。周末到沙圳看看自家“田地”,已成了不少“共享农田”主的一种习惯。“这喝山泉水长大的红薯、玉米健康,有营养,更好吃。”“共享农田”主杨阿婆说,在沙圳住得安静、吃得放心、空气新鲜,自然风光也好,对城市老年人来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很喜欢这种很纯粹的农村慢生活。
“共享”搭建“富裕桥”
从2022年起,李广京积极寻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支持,探索沙圳旅游模式。经过一年多,今年3月18日,沙圳村推出第一批“党建引领共享农田+”项目,认领者以498元签约认领一块面积约25㎡撂荒地一年,由沙圳经济联合社承担日常运营。经过两轮运营,项目面积由最初的不足2亩发展到如今的15亩,明年计划扩大到30亩。截至目前,沙圳村以项目为依托,举办了9场的农耕民俗活动,吸引了近千人参加,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近30万元。
“共享”有如一个个跃动的细胞深入乡村发展的每一寸肌体,架起了城市与乡村融合共生的桥梁,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活力和方向。赖文朗说,“共享”不仅能丰富山里农产品销售,还能带动村民发展其他产业,让更多村民共建、共享、共富。村民的眼界和观念变了,这带来的变化更是有目共睹的,村民每天把家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像迎接老朋友一样迎接深圳客人。目前沙圳已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民宿集群,房间超过100间,正在发展户外生态徒步路线、露营基地、越野车基地。
当晚9时,璀璨烟花开满夜空,沸腾山村几成“不夜城”,那喜庆烟火映着村民笑脸,幸福歌声响彻寂静夜空,无一不预示着沙圳村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