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县区新闻 > 源城区 > 阅读新闻

1000余户业主卷入纠纷,源城区人民法院做实能动司法 “一揽子”化解千户业主集体纠纷

因资金链断裂,河源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承诺给予业主的购房补贴无法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一时间,1040户业主同时卷入纠纷。这1000余户业主的合法权益该如何维护?

因住房公益补贴起纠纷

“XX公益行,助圆百姓安居梦,购XX新品美宅,享XX基金公益补助。”2015年,河源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W公益基金会对外宣传W公益基金会“住房公益补贴”活动,宣称旗下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向W公益基金会捐赠20%的销售收入,并由该公益基金会进行理财增值用于住房公益扶助补贴,通过分240期(20年)向购房客户发放“住房公益补贴”,购房客户可获得实际购买单位总房款的50%住房补贴。

“我们综合考虑这个小区地段不错,加上发放的购房补贴,认为价格上还是比较划算的,最终决定在这个小区购买一套商品房。”80后的王华夫妇说。

不少人也像王华夫妇一样,被上述宣传的购房公益补贴活动所吸引,向该房地产开发公司订购了房产。购房后,河源市某物业公司、某集团公司又与业主签订《“一卡通”会员注册协议》,约定由该物业公司为业主购买上述房产支付购房补贴。协议签署后,实际由W公益基金会每月向业主支付购房补贴。

购房后的头几年,王华夫妇和其他小区业主都能如期足额收到W公益基金会发来的购房补贴。但好景不长,2020年,河源市某集团因资金链断裂统筹旗下子公司和某公益基金会资金用于维持集团运转,导致W公益基金会自2020年12月起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向业主支付购房补贴。

王华夫妇和邻居们找过河源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W公益基金会协商,但没有商量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方案。协商未果后,王华夫妇和几位业主先于其他业主向源城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

探索新办案方式 维护业主合法权益

源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后,承办法官发现纠纷背后远不止王华夫妇等几位业主,还有千余户隐性涉诉业主,此前也已有部分业主到相关部门信访维权。

“这事关乎1040户业主的切身利益,一旦引爆,将打破辖区安宁,必须妥善化解。”源城区人民法院法官意识到。一边面对着繁重的办案压力,一边面对着涉及1040户业主住房利益的群体性纠纷,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审判资源和时间内化解大量的群体性纠纷案件?源城区人民法院一开始也陷入了难题中。

“住房与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息息相关,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要打破传统办案思维模式,探索新的办案方式方法来破解这个难题。”源城区人民法院法官党组成员、副院长陈剑锋介绍。

源城区人民法院考虑到涉案人数众多、标的额较大、社会影响大,为妥善处理该群体纠纷,给其他观望的业主积极正向的法律指引,避免引发群体性社会事件,工作专班对案件审理思路进行分析、讨论和研判,制定了详细的案件审理方案,选取王华夫妇提起诉讼的案件作为该房地产群体性纠纷的“首案”,并挑选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组成该示范裁判案件的审判团队,从根本上保障案件的审理质量,稳步推进纠纷妥善处理。

源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河源市某物业公司与原告王华夫妇签订《“一卡通”会员注册协议》,其目的是规避行政政策,通过合法形式掩盖“以帮助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房屋为目的设立基金会开展购房补贴活动”的非法目的,应认定为无效。综合考虑,法院确定王华夫妇在购买案涉房产时支付的价款比周边房价高出800元/平方米,扣除原告已领取的购房补贴,判决被告W公益基金会应在其获赠范围内退还原告实际经济损失。被告河源市某物业公司为被告W公益基金会规避政策规定与原告达成无效的房款补贴协议的过程中提供便利,对造成原告资金的损失存在过错,应对退款义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被告河源市某物业公司、W公益基金会不服该判决,提起上诉,经河源中院二审审理,维持原判。

避免6000余宗纠纷 进入诉讼程序

“首案”的审结为之后该群体性纠纷案件的审查认定提供了参考依据,成为同类案件纠纷解决的方向标。

源城区人民法院积极推进,与住建、信访、财政、镇街等部门互通形成联动机制,经多次退款协调会,与业主代表、该集团公司等涉事方进行协调沟通,W公益基金会及大部分业主均愿意按照首案裁决结果(即800元/平方米的标准)退还购房补贴。鉴于W公益基金会无法兑现返利补贴的实际,相关部门从该公司其他合作项目中预拨资金用于解决应退补款项问题。

截至目前,应补偿业主绝大部分已登记签订和解协议书并获补偿金,1040户业主起诉案件仅9宗,实质性化解了大部分纠纷,降低了大部分业主的诉讼成本,有效保障了业主合法权益。

“谢谢法院,帮我们把补贴拿到手,这下我们可以放心了!”拿到应得的购房补贴后,王华夫妇高兴地对法官说。

2022年以来,源城区人民法院加强群体性社会矛盾纠纷风险预警报告,通过采用“示范裁判”工作机制,与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群体性矛盾纠纷分层过滤,综合施策批量化解一批“问题楼盘”纠纷,避免6000余宗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实现了“审理一案、化解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本报记者 谢梦君 通讯员 陈碧霞 王丽莎






上一篇:奋进新时代 健步向未来
下一篇:源城交警进校园开展交通安全宣传 提高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