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文化中国行 > 阅读新闻

客家文化薪火相传重在“新” 文化大咖深入我市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活动

近日,参加河源市2024年槎江书院大讲堂的省、市文化大咖和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我市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活动,走进东源县南园古村柳溪书院、义合镇苏家围、康禾镇仙坑村八角楼和登云书院,以及龙川县佗城镇龙川学宫、考棚、越王井等,从不同角度畅谈对河源客家文化发扬传承的思考,并为河源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建言献策,为我市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文化呈现“年轻态”

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柳溪书院地处南园古村,令现场专家感到惊讶的是,省级非遗墩头蓝也跨县进驻南园古村,且呈现出“年轻态”,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墩头蓝染色活动,与相邻的柳溪书院相得益彰。“讲到客家文化的传承,我觉得一定要争取赢得年轻人的支持。要将客家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就要借助互联网平台,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只有年轻人喜爱客家文化,才有传承下去的希望。”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曾大兴建议说。

时值雨季,站在康禾镇仙坑村八角楼楼顶,举目四顾,四周群山郁郁葱葱,雨雾朦胧,宛如仙境一般。不少专家感慨地说,“仙坑”真如仙境一般。被清代学者江绍仪称赞“夜半忽闻天籁声,万山围住读书声”的登云书院仿苏杭书院格局而建,为仙坑村培育了不少人才,清朝时期当地读书从政、经商、事业有成之人大量涌现,仙坑村遂有了“书香之梓”之美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河源点负责人刘立恒认为,客家方言文化具有丰富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情感价值,如果将这些价值进行资源的转化、开发和应用,把它变成一种方言文化的作品或产品,可以让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跟方言文化进行密切接触,从内心去认同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新技术”赋能客家文化

龙川县是秦朝在岭南最早设置的四大古县之一,也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素有“秦朝古邑,百粤首邑”之称。佗城长期为龙川县治所、南汉两宋元循州治所,佗城文物古迹诸多,有学宫、考棚、越王庙、南门码头、苏堤等。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元林认为,佗城文化是以东江流域文化为代表,南越文化与汉族文化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富有客家文化特色,在吃穿住行等物质文化具有地方浓郁文化特色,崇尚华夏正统文化诗礼传家等精神文化丰富,具有数千年的、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显著的地域文化。

“保护传承客家文化一定要有文化自信。尤其是佗城文化,每类文物遗迹折射出怎样的时代信息,需梳理清楚,并按时间顺序讲解透彻,不能仅仅用‘历史悠久’概括。”王元林表示,传承客家文化就要深度挖掘客家文化的内涵,利用历史文献、非遗等把客家文化的特色提炼出来。同时,要引导更多民众参与客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培养更多的本土客家文化志愿者,利用科技手段,例如AI合成、动画等形式来宣传推广客家文化,共同打造客家文化高地。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河源市2024槎江书院大讲堂暨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系列活动启动 传承岭南文脉弘扬客家文化
下一篇:古邑再添辉 “琴”音传千年 我市多措并举让古琴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