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百千万工程 > 阅读新闻

产业强了 乡村美了 农民富了 东源县义合镇“百千万工程”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走进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一幅动人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宽阔平坦的观光村道环绕着碧波荡漾的荷花池,粉白相间的荷花在阳光下竞相绽放,三三两两的游客正在拍照打卡。这幅美景,正是义合镇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来乡村振兴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


香溪村山苏特色蔬菜种植基地,成片山苏长势喜人。

特色产业激活 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年来,义合镇以“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为目标,聚焦产业融合、城乡风貌提升、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质的飞跃。

在下屯村,昔日的泥泞小路变成了整洁的柏油路,破旧的农房披上了统一的岭南特色“新装”。村党总支部书记阮蔼宜告诉记者,村里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通过“百千万工程”,打造了“四季花海”景观,完善了旅游配套设施,去年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义合镇立足资源禀赋,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

在香溪村的山苏种植基地,成片的特色蔬菜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介绍,这里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规模200亩,其中台湾山苏菜100多亩,咖喱50多亩,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年产值突破500万元。“我们吸纳了10位村民就业,每人每月增收3000多元。”负责人说。

义合村的紫灵芝种植基地同样引人注目。15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内,10个大棚整齐排列,首批2500棒灵芝菌棒已经开始结果。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国标表示,村里计划通过“土地入股+企业技术”模式发展深加工,把紫灵芝打造成村里的“金字招牌”。

文旅融合 走出发展新路子

产业发展的同时,义合镇深挖文化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

在下屯村,阮啸仙故居、闻啸轩学堂等红色遗址被精心保护并串联成线,成为红色旅游的热门打卡点。“去年我们的红色旅游线路接待研学团队200多批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收入增长40%。”阮蔼宜说。

义合镇打造的“这礼是义合”文创空间更是成为新晋网红。以“义合鸭”为原型开发的40余款文创产品,通过DIY等互动形式深受游客喜爱。文创空间管理员阮静介绍:“最受欢迎的是可以定制的勋章和T恤,节假日经常供不应求。”

人居环境整治 提升幸福指数

乡村振兴既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实。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义合镇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改造农房外立面586栋,整治房屋1188栋,新建改建农村公厕26座。

“以前电线像蜘蛛网,现在整齐划一;以前垃圾到处飞,现在路面干净。”义合村村民张丽感慨道,晚饭后带着孩子散步,感觉特别幸福。

生态建设同样成效显著。全镇种植主题林19个、造林6万余株,打造绿美综合示范点。义合镇党委书记曾天禧介绍,镇里坚持“见缝插绿”,去年全镇绿化覆盖率得到了全面提升。曾天禧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构建“一点双区三线”全域发展格局,做强啸仙故里党群教育服务中心的“枢纽点”,深耕红色研学和绿色发展“双区”,打造三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把义合建设成为“红色文旅强镇”。

从下屯村的荷塘月色到香溪村的特色种植,从义合村的灵芝大棚到街头的文创小店,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当地干部群众对“百千万工程”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实践。他们不是简单照搬外地经验,而是立足本地实际,走出一条“红色为魂、绿色为底、特色为要”的发展路子。

本报记者 刘奇峰 通讯员 修硕 吴锐婷 张浩

 






上一篇: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谱乡村振兴新篇章 东源县柳城镇以农房改造为抓手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