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铸魂筑高地 多业互融增产能 紫金县深挖特色文化赋能省级典型镇培育建设
青山含黛,绿水如眸。站在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远眺群山环绕,近看林木层叠。顺着苏区河流经方向,从“百千万工程”主题公园到绿美生态小公园,小桥、绿树、红花、碧水、鱼鳞坝相映成趣,高低远近,处处是景。搭乘绿美“快车”,苏区镇正大力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走出了一条红绿交融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紫金县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温泉文化等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以特色文化赋能镇域经济、圩镇风貌提升和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推进典型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文化赋能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共赢,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温泉名镇九和。
以文铸魂筑精神文明高地
苏区镇积极挖掘深厚的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红色“活教材”,精心修缮“血田”纪念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红二师师部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等在内的22处革命旧遗址,打造“沉浸式党课+情景剧”红色教育矩阵,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红色教育、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阵地。苏区镇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会,联合高校专家团队开展学术研究,启动红色电影《紫金风雷》拍摄,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龙窝镇则充分挖掘“断掌女英雄叶莲香”等红色资源,利用烈士纪念碑、“新丰楼”等红色阵地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除此之外,龙窝镇还积极推动非遗传承活化利用。该镇依托木偶戏、浦米制作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创新开展“非遗进万家”活动,组建全县首个“非遗创客工坊”,打造“非遗+研学”体验基地,推出客家擂茶制作、竹编手作等体验课程,年接待研学学生超1.2万人次。

龙窝鱼鳞叠水坝景色独特。
文化聚力品质内涵深拓展
苏区镇以“红屋”等历史建筑为蓝本,提炼出苏区特色文化符号,通过墙面彩绘、特色招牌、路灯装饰等形式,巧妙融入主街、小公园、入口通道,在圩镇客厅陈列《人民日报》1968年关于苏区人民公社经验的珍贵报道,全面突出苏区镇作为全国唯一以“苏区”命名革命老区镇的重要历史地位。苏区镇还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统一圩镇主街建筑外立面风格,采用“示范引领+整片推进”模式,推动圩镇旧貌换新颜。整个圩镇颜值焕然一新。
龙窝镇以“蝉茶之心·和美龙窝”作为典型镇培育的发展定位,以“一轴”引领(产镇融合发展轴)、“一廊”串联(滨水活力廊)、“两区”协同(生活核心区和新镇发展区)、“多点”发展(建设入口通道、示范主街、美丽河道等多个节点)为总体布局,将茶元素纳入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风貌管控等规划,营造一个生态风与烟火气共融的蝉茶小镇。龙窝镇还以茶文化为主题,以茶文化标识路灯和制茶工艺展示墙、美丽示范主街茶山壁画群等为载体,打造长约1.4公里的美丽示范主街,绘就连贯一体的风貌视觉画卷,塑造了“移步见茶景、转角遇茶韵”的特色风貌。
与苏区、龙窝两镇不同的是,同为典型镇的九和镇则凭借主题景观火爆出圈,以温泉彩绘、主题灯箱等方式点缀镇容镇貌,完成了4000平方米的建筑立面改造,在主干道沿线增设温泉特色产业主题灯旗300余套,圩镇知名度和辨识度显著提升,成功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市级“户外+农文旅”乡村徒步(骑行)路线等名单。2024年该镇温泉游客达30万人次、收入约1.2亿元,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多业互融产能跃迁升级
苏区镇持续以“红+绿”为主线,推动红色文旅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双轮驱动。一方面,擦亮“苏区红”文旅品牌,推出“红色苏区革命传承探索之旅”研学路线,开发“苏区瓷”“苏区印记”等文创产品,建设炮子村红色主题乡村酒店,打造集“教学研、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做强“苏区绿”经济,由强村公司开发“苏区茶”品牌,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茶农种茶,共种植茶叶面积超2500亩,预计每年实现户均增收2.5万元。
IP经济赋能产业升级。九和镇则紧紧围绕“温泉名镇·康养九和”的发展定位,创新推出温泉文化IP“汤宝”,成立强村公司对logo、汤宝进行版权及商标注册,开发了温泉元素文创产品矩阵,涵盖充电宝、T恤、布袋等7大类文化创意产品,接续推出“汤宝+”农产品认证体系,并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活动、电商和消费帮扶等方式,助力“23.5度”蜜柚、春甜桔等优质农产品走向大湾区市场,有力促进温泉文化传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全县典型镇茶旅融合经济初具规模。以龙窝镇为例,龙窝镇茶叶种植面积达3.15万亩,该镇坚持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开发了承龙茶山、沐野星辰露营基地、大榕树耕读文化园等特色项目,建设了龙王绿茶旅基地等茶旅融合综合体,年接待游客16.7万人次,成功探索出“茶兴旅游、旅促茶盛、茶旅共融”特色发展道路。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