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台“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 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本报讯 记者 张涛 近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河源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锚定绿色崛起目标,依托“媒体+”新业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分发挥媒体传播与引导优势,整合媒体的策划、传播、数据、市场信息等资源能力,通过精准内容创作与多渠道传播,体系化赋能河源市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这一行动方案提出目标是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运营主体,特色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便捷、顺畅、高效,“万绿河源”“河你有源”区域公用品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品牌价值深度触达消费市场,进一步实现“出山融湾”、走向全国。
品牌矩阵推动农业产业 转型升级
对农业而言,媒体已成为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重要一环。当前,我市正着力打造生态畜禽、茶叶、油茶、丝苗米“1+3”现代农业产业及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当前河源农产品品牌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农产品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认知度,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在品牌推广、市场拓展、品牌策划等方面存在专业力量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要求。
河源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将主流媒体资源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相结合,能够有效解决河源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难题,为农产品品牌赋能,推动河源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市已建立了土特产工作专班,形成了全市土特产工作的战略框架,有序布局产业、品牌等,以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小散弱”生产主体,以母子品牌矩阵实现多层次价值增值,凝聚强大合力推动土特产高质量发展。
8月初,市、县农业农村部门选送了首批9个特色优势产品(龙川山茶油、紫金蝉茶、连平鹰嘴蜜桃、和平猕猴桃、河源米粉、河源丝苗米、河源五指毛桃、生态畜禽、万绿鱼鲜)作为“拳头产品”,举全市之力集中牵引打造,涵盖了我市的农业龙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其中源城正推动五指毛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件事”工作,和平、连平分别打造猕猴桃、鹰嘴蜜桃区域品牌,龙川以山茶油为代表,紫金聚力培育蝉茶地标,东源、龙川、江东新区等有关县(区)合力打造河源米粉、丝苗米、生态畜禽、万绿鱼鲜,以“全域统筹+县域特色”的品牌策略逐步提升河源“土特产”市场竞争力。
带货更强“链” 助力“出山融湾”
“媒体+”赋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叫卖产品活动,也是流量赋能产业链条打造和消费市场激活的手段,更是一种促进地方品牌塑造、文化传递和价值提升的过程。这一方案提出将通过实施“媒体+”行动,探索形成符合河源实际的推进模式,形成“媒体+渠道拓展+品牌塑造+文化传播+地域名片+公益扶持+资源整合+乡村创客+科技创新”的价值共生体系。
我市将着力打造河源土特产馆、京东河源馆、深河消费帮扶平台等云上产销平台,推动入驻抖音、京东、淘宝、小程序、视频号、快手等电商平台,通过媒体各宣传渠道一起助推优质农产品走出河源。依托“1个广电主直播间+N个村级直播点”体系,组建专业团队、青年直播联盟深入镇村,开展“河”你相约“源”产地系列直播活动,实时展示推介特色农产品,链接种植、养殖基地,通过“媒体引流—直播下单—基地直发”,以订单带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从带货到“带链”。
为讲好河源“故事”,我市还将挖掘河源客家传统农耕技艺、特色饮食文化、古村落生态智慧,以短视频、微短剧、纪录片等形式,讲好河源乡村故事,打造一批建设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沉浸式乡村文化体验地,形成河源“小红书村”“抖音村”“拼多多村”等网络强村。我市还将结合季节性农产品特点、传统节气文化和媒体传播规律,构建“媒体+四季农产品”整合营销体系,打造“万绿河源·四季丰物”IP,策划开展“春醒·时令尝鲜、夏长·瓜果狂欢、秋收·丰收购物、冬藏·年货盛典”主题推广活动。同时,以“媒体视角+沉浸体验”为核心,利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开展“四季村宴”“跟着微短剧游河源”等文旅活动,通过主流媒体、新媒体、KOL的全渠道传播,吸引客流体验乡村文化、购买特色农产品。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翠涌九连共富路,春风点化万竿斜。”地处九连山腹地的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峰恋叠嶂,一望无际的毛竹沿着山坡起伏,似碧海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