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百千万工程 > 阅读新闻

昔日撂荒地 今朝“聚宝盆” 龙川县铁场镇唤醒“沉睡资产”,促进农民增收

本报讯 记者 梁小鸿 通讯员 黄明敏 黄婷 昔日撂荒地,今朝“聚宝盆”。在龙川县铁场镇瑞厚村300亩脱毒甘薯种苗种植基地里,连片的薯苗长势喜人,村民们正有序地进行剪苗、捆扎、装车作业,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这是铁场镇以土地流转为抓手,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铁场镇深入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目标,着力盘活撂荒、闲置土地资源,通过推进土地连片规模化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成功唤醒了大片“沉睡资产”,为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土地流转的成功,离不开细致的前期工作和创新的平台运用。铁场镇通过实施入户动员、田块登记等举措,将瑞厚村300亩零散土地预流转至村经济联合社,并借助河源市“三资”平台产权交易平台完成流转交易,有效推动了农田“优质、集中、连片”。

瑞丰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劲松告诉记者,从平整土地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他们成立了工作专班,协助村“两委”干部做了大量沟通解释工作,在2024年底前顺利完成首期300亩连片土地的流转。他们一年付出的劳务费用超35万元,忙时每天用工超百人。

流转只是手段,发展产业、带动增收才是目的。通过“小地块变大良田”,黄劲松表示,该基地预计年产脱毒甘薯种苗超800万株,成品甘薯约450吨,年总产值达200余万元。产业规模的升级催生了育苗、施肥、采收等10余个工种,直接带动百余户村民实现“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双增收。

对于村民而言,土地流转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以前种田辛苦又没多少收成,现在轻松多了!”瑞厚村村民戴伟娣高兴地算起了收入账,“每天打工有收入,加上土地租金,一年能有差不多3万元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铁场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张媛妮表示,该镇将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立足实际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接下来,铁场镇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稳妥推进土地流转,积极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服务,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上一篇:林下“掘金”绿富双赢 源城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激活林下经济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