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半江镇“飞地”党群服务中心启用 “1377”服务模式架起党群“连心桥”
“作为迁居市区的半江群众,能享受‘就近’服务,有一种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办事不需往返老家奔波,还可以到这里逛逛党群服务集市,享受多项服务,感到很开心!”前日,半江镇竹园村迁居市区群众谭范芳告诉记者。
当日,位于市区万绿大道的东源县半江镇“飞地”党群服务中心升级后正式启用,并举办了首次“红色合伙人”党群服务集市活动,通过创新构建“1377”服务模式,为当地群众带来更优质、便捷的服务。半江镇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努力把“飞地”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打造成为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家园,让其成为库区群众寄托乡愁和记忆的“新故乡”。
开展非遗传承活动。
“飞地”模式贴心服务
半江镇作为库区乡镇,大部分户籍人口因水库移民迁居市区。今年以来,为解决群众办事远的问题,半江镇围绕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功能提升、改进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并结合“百千万工程”和深化“就近好办”政务服务改革,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的原则,对原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全面升级,实施阵地亲民化、便民化升级,实现库区边远乡镇阵地共建、活动联办,打造一个党员群众“喜欢来、愿意来、方便来、经常来”的“飞地”党群服务阵地。如今,升级后服务面积增加近4倍,辐射万绿湖库区边远乡镇群众2.6万人。
半江镇还创新构建了“1377”模式(“1个阵地”,即“飞地”党群服务阵地;“3大功能”,即巩固基层党建、联系服务群众和引领基层治理;7项“好办”举措,即推行一窗通办、干部代办、上门帮办、因时约办、镇村联办、自助快办和交互智办;7项“就近”服务,即提供党建、政务、便民、调解、展示、社工和志愿服务),推动“飞地”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功能化建设,提升联系服务和组织动员党员群众效能,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实现了“飞地”服务提质增效,助力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建设。
A“I江仔”“边聊边办”
走进“飞地”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分区清晰明了。记者在现场看到,聚焦“一老一小”、失业失能、特困低保、退役军人、新就业群体等重点对象,中心可提供精准化联系服务。党群服务中心配置功能完备的自助终端设备,已覆盖社保查询、医保缴费等高频事项。半江镇安排专人现场指导,引导群众通过“粤省事”“粤商通”粤智助”等平台自助办理,同时通过简化操作流程、优化人机交互界面,群众只需简单几步即可完成业务申报,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5分钟内,实现政务服务从“窗口办”向“指尖办”“自助办”加速转变。
7项“好办”举措中,最受人关注的是交互智办,可实现“边聊边办”。半江镇把AI应用场景引入“飞地”党群服务中心,依托政务AI数字人“江仔”,构建“问、导、查”一体化智能服务体系。群众通过语音对话即可触发办事需求,自动识别问题、精准推送指南,同步完成材料核验、条件比对等流程,实现“即问即答、即说即办”。目前AI应用场景已覆盖高频的标准政务事项,为办事群众提供智能咨询、办理引导等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从“人工咨询”向“智能交互”迭代升级,以AI赋能让办事更便捷、更高效。
打造库区群众市区“新家园”
当日,“红色合伙人”党群服务集市活动通过引入共建企业、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多方力量,针对群众需求开展了中医义诊、非遗传承、艺术插花、甜品DIY等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据悉,党群服务中心目前已吸纳企业、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成为“红色合伙人”,定期举办志愿集市、非遗传承等活动,打造成为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家园,让其成为库区群众寄托乡愁和记忆的“新故乡”。
活动当日,河源市幻蓝古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杨焕瑜现场展示了如何通过东江客家传统染布技艺,制作团扇、书签、丝巾、恐龙玩偶等兼具地域特色和潮流感的小玩意儿。杨焕瑜说,未来将组织教授库区妇女蓝染技艺,让她们参与文创产品制作。谈及接下来如何借助“飞地”党群服务中心平台推进“美丽庭院”建设,杨焕瑜认为,应先培育美学理念,让群众以一朵花、一瓦片为起点,懂得就地取材,逐渐延伸线条之美,打造美学空间。
谭范芳早些年前随父母从半江镇外迁到市区居住,如今经营着多家新派客家小吃店。“虽然很小就出来了,但是家乡的山水跟好食材给了我很多灵感。”当日,谭范芳带着灰水粽等特色小吃来到党群服务中心,与现场群众分享“家乡的味道”,并教授现场群众做客家传统小吃糍粑。她说,将通过这一阵地让家乡好味“飞”入千家万户。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翠涌九连共富路,春风点化万竿斜。”地处九连山腹地的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峰恋叠嶂,一望无际的毛竹沿着山坡起伏,似碧海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