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 阅读新闻

以企业发展“活水”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记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河源绿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近日,在东源县漳溪畲族乡日光村,由河源绿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乡生物”)引进的多年生稻已完成收割工作,不远处的研学基地内,正热火朝天地施工,待施工完成后,它将成为一个集科普教育、实践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实践平台。

2019年,绿乡生物在东源县漳溪畲族乡落户扎根,自入驻以来,绿乡生物引产业,育人才,助力漳溪畲族乡人才、产业与文化全面振兴,带领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以企业发展“活水”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日前,绿乡生物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村民在采摘玫瑰花。(资料图)

玫瑰花开“富”万家 邻里和睦民风淳

“2019年底公司以扶贫的项目进驻到漳溪畲族乡日光村,在进行考察后,决定将玫瑰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漳溪畲族乡成功培育并推广种植玫瑰。”绿乡生物总经理于鑫介绍,当前,日光村的玫瑰花产业从最初的70亩逐步扩展至如今的500多亩,并辐射至中联村、下蓝村,形成连片发展的特色农业格局。

“玫瑰鲜花可以送入生产车间,制作成玫瑰纯露、玫瑰精油等产品,每亩年产值预计可达6000至8000元。”于鑫说,依托玫瑰花种植,日光村通过流转整合土地,建设玫瑰加工厂,将玫瑰打造成为广东特色产业,开展玫瑰研学活动,发展玫瑰旅游,打造田园综合体景观,筹建了畲乡文化展馆、产业孵化基地等一批项目,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的兴旺,不仅提高了村庄的“颜值”,更重塑了它内在的“气质”。“通过土地流转,曾经的荒地经过整治摇身一变成了研学基地、稻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村民更加团结,民风越来越好。”日光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张学治感慨。

稻花飘香 激活一方经济

除发展玫瑰产业外,日光村还引进了多年生稻,该品种打破传统水稻种植模式,一次种植即可连续收获多年,即自第二季起无需播种、育秧等环节,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有效解决耕地撂荒与种植成本高的问题,我们于2023年将多年生稻的种植引入到了漳溪畲族乡,并建设了一个500亩的华南地区最大的商业种植示范基地。”于鑫介绍,多年生稻在实验田已经实现一次种植,连续收割9年(共18次),节省了种子、育秧、打田、抛秧等环节的开支与人工成本,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引进玫瑰和多年生稻产业后,村里荒地变良田,环境大变样。我家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地每年有600元的租金,还能就近参与除草、摘花等工作,收入增多了,生活明显改善。”村民张先生说。

科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于鑫表示,接下来将依托漳溪畲族乡河源市首个乡镇博士工作站,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同时,通过完善“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助力当地实现玫瑰、多年生稻扩产增收,以产业振兴凝聚民族团结力量。“为构建完整的产业发展闭环,我们正着力推动玫瑰产品的深度研发与品牌建设。目前,已成功开发出玫瑰精油、纯露、洗护产品及面膜等系列产品,并注册全新品牌,主要面向广东市场进行推广。同时,我们正积极建设玫瑰与多年生稻研学基地,并利用多年生稻研发米浆、米粉等产品,全面提升基础农产品的附加值与经济效益。”于鑫说。

本报记者 谢梦君

 






上一篇:东源县仙塘镇社会救助破解识别难、匹配慢问题 构建“精准滴灌”新格局
下一篇:东源县开展“文化赶圩”活动 惠民服务暖民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