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我市中小学校“花式”解锁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 提升锻炼质效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近日,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通知》,明确要切实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以下简称“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落实这一要求。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我市中小学校认真落实新要求,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长,提升体育锻炼质效,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源城区东埔小学学生开展课间活动。

延长课间活动时间 让学生“动”起来

河源市第二小学,下课铃响起,学生飞快地奔向操场,校园变成“欢乐海洋”。

“为切实落实好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学校这学期起对学生在校活动时间进行了调整。”河源市第二小学校长殷新航表示,学校结合实际,将每日体育活动分解为“5个小课间+1个大课间+1节体育课”三部分,即每日累计50分钟的体育小课间开展体育趣味小游戏,35分钟的阳光大课间集中开展跑操、跳绳、体能训练等群体项目,加上每天1节体育课,总时长超2小时。

一所学校如此争分夺秒计算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在我市并不少见。本学期起,源城区东埔小学充分利用校园场地,增加课间活动时间达15分钟来开展“微运动”,包括踢毽子、跳长绳和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同时在架空层安装高低不同的篮球架,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篮球运动需求。该校六年级学生彭碧婵热爱篮球运动,随着学校体育运动时间的增加,也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加强篮球训练。“如果代表学校参加篮球比赛,我相信我能为校争光。”彭碧婵自信地说。

优化创新课程编排 让学生“强”起来

早晨,当源城区东埔小学的学生进入教室,不是拿出书本早读,而是来到操场上跑步。学生的跑步声在校园里回荡,响亮且坚定。

为确保学校学生每天在校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源城区东埔小学除了延长课间活动时间外,还优化教学安排,取消传统早读课,学生到校后直接参与30分钟晨跑。同时,学校加强师资配备,外聘专业跳绳教练开展特色跳绳活动,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利用下午眼保健操时间安排小课间体育活动,如轮流进行五六年级的体测项目15米折返跑练习;按照比例制作分别含有动物图案和测试飞行员独有的“C”型户外大型视力表,让学生课间站在走廊远眺,趣味性与实用性兼备。

源城区东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文柱国表示,学校在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的过程中,制定了“身上有汗,脚下有力,脸上有笑,眼里有光”办学目标,从课程设置、时间管理到运动场地设施改造进行全面突破,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过程,提升身体素质。

活用校园“微空间” 让学生“笑”起来

活用校内空间、创新运动模式,也是提高体育活动时间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河源市深河中学针对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通过“晨跑+自由活动+中考专项”模式,充分利用学校操场、体育馆、走廊、楼道、架空层等校内空间,兼顾体质提升与兴趣培养。

“全校三个年级根据三个时段进行轮换,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尽情享受运动乐趣,增强身体素质。”河源市深河中学体育科组长曾超旭介绍,学校每日早上组织学生晨跑,以唤醒身体机能;午间大课间利用学校场地进行篮球、足球、立定跳远等多项训练;下午则紧扣体育中考特色以跳绳、长跑等为主要运动项目。该校九年级学生何岱霖告诉记者,正值中考备考,学习压力相对较大,但学校将体育活动时间延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自由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压力得到极大释放,心情变得更加轻松,应对备考挑战时也变得更加从容。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让学生“阳光”起来

从分段活动到自由选择,从运动场地设施改造到课程重构,我市中小学校以务实、创新的举措回应了“如何让青少年动起来”这一命题,当校园里奔跑的身影与欢声笑语成为常态,教育的意义也在汗水中愈发明确。

近年来,市教育局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加强体育人才培养为抓手,不断健全体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际举措,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抓手。接下来,市教育局将进一步把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作为评价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持续健全完善全市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将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纳入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工作落实的指导监督,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邓宇珊

 






上一篇:2025年河源市首届青少年“羽动篮潮”双项公开赛(篮球项目)举办 为体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