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勇担使命展风采 实干创新谱华章 市人大常委会努力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市域典范

《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被省人大作为全省高质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点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职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议点燃“一片人间烟火气”》获评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职优秀案例;市人大常委会“强化法治保障持续监督发力推动新丰江水库水质优上更优”入选全省人大环境资源领域2023-2024年度十大典型监督案例……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市域典范,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张硕果累累的民主答卷。

2024年以来,河源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人大工作生命线,发挥人大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主渠道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六个一”举措,积极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和有效路径,努力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市域典范。


禾坪说事现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探索具有河源特色人民民主制度机制

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履职各方面全过程,持续健全人大议事规则和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不断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环节各方面的制度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制度优势,彰显人民主体地位。

市委出台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分工方案,市人大常委会随即围绕立法、监督、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和代表等工作制定系列配套制度,搭建起新时代河源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四梁八柱”,为助力河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同时,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六个一”举措推动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的工作方案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就发挥人大代表主力军作用、迭代升级静态基层单元、健全动态落实闭环机制、形成理论研究成果、擦亮信息宣传品牌等五方面具体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压实工作责任。

在坚持制度引领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深化机制建设,创新常委会领导直接挂钩指导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机制,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广泛参与市县党政主要领导“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在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中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现路径。

坚持依法履职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大工作的重要原则和使命所在。市人大常委会始终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强化人大法治供给、监督推动、决定支撑等作用,从全链条的民主参与机制、全方位的民主协商机制、全覆盖的民主保障机制三方面发力,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条件,更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决议重大事项中听取民声。市人大常委会健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协调沟通机制,规范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程序,完善民主决策工作机制,促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2024年,落实市委书记、市长“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选派相关领域代表参加座谈会,为市委、市政府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提出高质量意见建议。

在促进良法善治中吸纳民智。市人大常委会不断丰富和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以召开座谈会、听证会、公布法规草案等方式征求各方面意见,并根据立法项目需求创新设立专项立法联系点,通过开通民意“直通车”让立法更接地气。同时,不断完善人大代表直接参与立法的制度机制,邀请人大代表参与立法调研、起草、列席常委会会议,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如在《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立法过程中,共收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意见建议150条,为立法打下良好的民意和实践基础。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汇聚民力。2024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化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实践,组织全市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主动参与改革发展稳定,推动打通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淤点问题,切实在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中展现人大担当。如河源市电子信息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在“链”上履职,与“链”上企业协同联动,助力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关注民需。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引导各级人大代表主动进站到点,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其中,连平县鹰嘴蜜桃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引导村民流转油茶土地9553亩,加快万亩桃园和万亩油茶基地建设;助推成立富镇强村公司,联合省南粤集团和广东能源集团直播队伍,实现首场鹰嘴蜜桃直播线上下单7000余箱。

提档升级代表联络站 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开花结果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开展代表联络站提档升级年活动为抓手,以持续推进站点赋能增效为目标,拓展制度化实践渠道,搭建高质量参与平台,使之成为宣传法治的阵地、联系群众的桥梁、民主协商的平台、助力发展的载体,着力打造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典型矩阵,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河源大地开花结果。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听民意、解民忧。2024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把联络站常态化运行与代表履职相结合,采取“线上+线下”“站内+站外”“固定+流动”“接待+活动”等多种方式,用制度和技术手段保障代表全天候联系选民。如紫金县凤安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打造“禾坪说事”品牌,组织代表到村民家的禾坪(晒谷场),将“话筒”交给群众,问计群众、问需群众,共商解决家长里短、集体事务、基层难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过去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依托联络站组织代表紧扣中心工作开展代表视察等活动,推动党委部署落实、民生问题解决。如连平县大湖镇人大多次组织代表通过走村入户、实地调研、“议事会”、票决制等形式,助推该镇建设一条贯穿镇内多个红色旅游景点的快速通道3公里,将分布在大湖辖区内的零散景点“串珠成链”,带动全镇“红色+生态”文农旅融合发展。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强化人大代表履职与基层治理协同联动、深度融合。其中,龙川县老隆镇社区第一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组织“代表进网格”,2024年以来共有30多名代表同社区干部、网格员一起开展消防夜查、交通安全劝导、用电安全等安全生产工作,对巡查时发现的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提升代表履职能力是更好为民发声的关键。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发挥联络站“大学堂”功能,提升代表“答卷”意识、推动代表依法履职、加强监督管理。如源城区人大积极探索创新“联络站+”模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线上线下学习等多种方式,精心组织代表学习培训,确保代表站稳政治立场、练好履职“内功”。

本报记者 谢梦君 通讯员 邹菡萏 吴浩然

 






上一篇:扎根于河源 与时代同行——写在《河源晚报》创刊30周年之际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