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我市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昂首阔步谱写绿色华章 俯身耕耘描绘生态画卷

初秋时节,河源绿意不减,义务植树基地和“桑梓林”“青年林”等主题林内树木葱茏,展现出别样的生命力;在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九里湖绿美广东生态示范区,无叶美冠兰、翠金鹃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纷纷现身,彰显着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万绿湖内,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前来亲水、饮水、赏水,生态经济活力迸发。

从一个百业待兴的小城发展成如今美丽文明的现代之城,时间见证着河源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一直以来,河源坚持以绿美生态建设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河源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得更加舒心。

我市积极探索“绿富”双赢发展路子,林业经济、生态旅游成效喜人。图为紫金客茶谷。

建林扩林厚植绿色底蕴

在连平县国道358线三角、大湖、绣缎路段,4.9公里“榕树长廊”装点着宽广的道路,推动绿美公路从线状美感向立体感官升级、从造林相向提林质转化,成功打造林廊相映的绿色通道。连平县的“榕树长廊”是大力实施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的生动范例。

我市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绿美建设。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在县镇村“四旁”“五边”种植苗木193.61万株,完成率140.59%;组织河源市约8.75万人参加2518场次义务植树活动,成功建设义务植树基地9个、主题林611片。

保护古树名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与科研意义。我市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加强古树名木监管保护,完善并落实古树名木巡查制度,加大各类建设项目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巡查监管力度,对全市2278棵古树名木购买保险,在保率100%。

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锚定“打造‘绿富双赢’的河源样板,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目标持续发力。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完成林分优化33.17万亩,完成率105%;完成新造林抚育10.89万亩、森林抚育10.17万亩;通道变成绿道,部署交通主干要道绿化及长深高速扩建河源段绿化工作,加速打造可视范围整体生态景观效果,推动长深高速(扩建)源城段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完成粤赣等7条高速、G238等3条国省道和赣深高铁等2条铁路两侧山体绿化提升211公里,种植红锥、木荷等乡土阔叶树种520.8万株,折合面积9.3万亩。

生态环境质量全省前列

今年5月,珍稀物种无叶美冠兰在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九里湖绿美广东生态示范区被发现。该植物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保护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且繁育难度极大,难以进行人工栽培。

“万绿湖首次发现该物种,该物种对土壤、湿度、风、光等生态环境要求极高,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优质程度的‘风向标’。”广东新丰江林业管理局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陈剑云说。

“无叶美冠兰”的发现,印证了河源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成效。我市深入打好碧水保优战、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农村污染治理战以及森林保卫战,10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均为100%,省考断面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常态化“清漂”“清四乱”,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万绿湖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地下水质稳定达标,“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属林场“法官工作室”、组建“森林义警”队伍、举办民间林长招募活动,森林资源管护持续加强。

依托优质的生态环境,我市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中,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生物丰富多样,湿地生态系统保存完好,有1000多种动植物陆续在景区内发现,包括桃花水母、鼋、水鹿、中华秋沙鸭等珍稀濒危动物;水杉、异形玉叶金花和苏铁等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金毛狗、水蕨、苏铁蕨、桫椤、花榈木、半枫荷和凹叶厚朴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绿富”双赢之路前景广阔

去年11月,广东华清双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龙川原54个省定贫困村签订购买协议,完成近67万吨林业碳汇“交易量”,项目为村民带来1000.82万元集体经济收益,实现林业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转换。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万绿湖景区开发了水月湾、龙凤岛、镜花缘等景区景点,并推出生态研学特色体验等活动,该景区也从一开始名不见经传、年旅游总人数不到1万人次的小景区,发展到如今每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的旅游景区……借助良好生态,我市积极探索“绿富”双赢发展路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旅游成效喜人。

培育壮大南药、竹子、油茶等优势特色林业产业,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获得中央奖补资金4亿元,是全省唯一入选地市。截至2023年底,全市油茶种植面积约98.9万亩,占全省油茶种植总面积的三成以上,居全省第一,年产值超30亿元;印发实施《河源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先行探索建立GEP核算指标体系,为绿色青山计量“身价”;生态旅游强势复苏,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超千万人次、同比增长76%,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同比增长162%,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等蓬勃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一步步变成现实。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河源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有底气。展望未来,河源将加快实现从“绿”的样板向“绿富双赢”的样板跃升,让大地“绿起来”、森林“大起来”、环境“美起来”、群众“富起来”。

本报记者 谢梦君/文 刘奇峰/图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75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