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厚植教育沃土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我市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深化育人方式变革、优化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持续推动河源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河源市第一实验学校开展“少年有志强国有我”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以改革促提升 推进各类教育提质发展

今年8月,源城区人民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广师大”)、市教育局四方共同签订3所基础教育学校委托代管协议,委托广师大对市高新区实验学校、源城区高埔岗学校、大塘小学等开展为期5年的代管工作并牵头成立教育集团。这是我市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健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生动实践。

多年来,我市始终把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书写河源教育崭新篇章。我市制定了《河源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河源市加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巩固和提升学前教育“5080”成果;制定了《“十四五”期间中小学幼儿园公办学位建设专项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推动各县(区)落实学位建设年度计划,做好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工作;制定了《河源市“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持续规范全市普通高中招生工作,通过新改扩建和办学能力挖潜增加普通高中学位。根据市教育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来,我市通过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学校增加学位供给7万余个。

同时,我市着力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深入实施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持续增加中职学位,并立足本地产业发展需求,聚焦“1+3”产业集群培育,积极探索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加强人才精准供给,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构建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我市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全市职业院校与省内外近700家企业实行了联合办学,开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近1000个,本地实习实训基地近180个,其中6个基地协同育人成效突出,获批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我市还积极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冠名班人才培养,实践“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进行针对性人才培养,主动服务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激发教育发展内生动力

在第40个教师节,我市宣读了受国家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名单,以及2024年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入选人员名单。“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徐艳、“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张小燕、“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代表陈海林等上台讲述自身教育教学故事,生动展示河源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开展教师评优评先活动,持续提升教师人才队伍的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共有96名教师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11名同志被评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47名教师被评为“广东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2024年,全市共有7名教师和1所学校获评全国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荣誉,实现历史突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一直以来,我市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工作来抓,着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持续在培养、引进、交流、激励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我市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和首要任务,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并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月”活动,挖掘师德师风典型,宣传师德师风楷模。在优秀教师“养成”的源头上,我市全面推进“新强师工程”,深入实施“国培”“省培”“市培”“校培”四级联动培训计划,成功创建省、市级教研基地49个,“三名工作室”(名教师、名班主任和名校长工作室)149个,为培养优秀教师、推动教育创新提供重要平台。

此外,我市还加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认证工作,培育和认证“双师型”教师439人,同时在中小学开展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等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并始终坚持多渠道吸引和留住教育高层次人才,评选出高层次人才40名,不断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报记者 邓宇珊






上一篇:“小包裹”串起民生“大幸福” 我市快递业飞速发展,为美好生活加“邮”
下一篇:就业有“温度” 人才更“出彩” 我市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