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财经 > 阅读新闻

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精准对接实体经济绿色发展需求 为河源绿色崛起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依托我市地处粤北生态发展区的区域优势,精准对接实体经济绿色发展需求,为河源绿色崛起注入强劲金融动能。2023年末、2024年末河源市绿色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1.77%、21.99%。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河源市绿色贷款余额达115.81亿元,同比增长42.6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0.99个百分点。

从新兴能源发展、地理标志建设到传统行业转型,每一领域都涌入了滔滔不绝的金融活水。

赋能借光发电的新兴能源

自高空俯瞰,东源县内的一处蓝莓庄园犹如蓝色海洋,这片建在陆地上的海洋实际是由一块块光伏板组成的光伏阵列,能将每缕阳光吸收转化为清洁能源。

据悉,该蓝莓庄园早些年由天华阳光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并建设光伏发电示范园项目,现已完工并投产运行,年发电量1亿多千瓦时。项目充分利用当地较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满足农业生产条件下建设光伏电站,实现了“板下种蓝莓、板上能发电”,节省燃煤,减少二氧化碳、硫化物、氮化物、烟尘、灰渣等污染物排放,不仅环保效果明显,还有效缓解用电紧张局面。项目建设全周期,建设银行河源市分行主动对接企业、全程跟踪推进,为企业提供坚实金融后盾,目前,天华阳光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在该行贷款余额1.38亿元,继续点亮蓝莓园的借光发电之路。

为实现绿色金融长效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建立绿色信贷业务“全流程”监测通报机制,建立“月监测、季通报、年评价”全流程动态管理机制,发挥窗口指导、约谈督导“组合拳”作用,压实银行机构绿色发展主体责任。同时,强化政策宣导和业务指导,每年组织召开绿色金融工作推进会,邀请专家进行绿色金融业务培训,不断提升辖区绿色金融理论和业务能力。现下,河源市银行机构聚焦能源绿色转型,陆续支持了广东枫电新能源、张北县铭昊新能源、桂林粤电新能源等公司项目,截至2025年7月末,农业银行河源分行累计向以上项目注入资金支持5.54亿元。

滴灌独具特色的地理标志

“通过‘专门机构、专门团队、专门政策、专门产品、专门流程、专门考核’的绿色支行建设指引,引导机构不断适配绿色发展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龙川农商行丰稔支行、连平农商行上坪支行突出先行先试,结合县域经济特色,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川山茶油”“连平鹰嘴蜜桃”核心产区为支点挂牌设立“绿色支行”,全力打造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河源样板”。“绿色支行”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优势,重点支持相关产业(项目)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7月末,“绿色支行”分别累计向龙川山茶油、连平鹰嘴蜜桃相关产业投放贷款1.67亿元、4469.36万元。

地理标志是河源市金融机构锚定知识产权加大金融支持的着力点之一。为充分释放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引导资金流向更具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领域,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持续强化协同联动,构建“政银企”融资对接闭环,与农业农村局、发改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建立重点项目和融资需求日常联系机制,适时向银行机构推送项目清单,实现项目与资金“无缝对接”。相继与市林业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科技局等部门联合出台《河源市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益企共赢计划”等,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转化通道。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下,全省首笔“再贷款+认股权+专利成果转化”贷款业务在河源落地,开辟了科技型企业股权与知识产权“双轮驱动”的融资新路径;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在东源、和平、紫金三县均实现落地,实现“青山”变“金山”。

支持传统行业的低碳转型

传统企业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亟须转型金融政策与产品创新来推动。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积极探索契合河源实际的转型金融和循环金融发展路径,多项“首笔”绿色信贷业务应运而生。

在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某农场,记者走入望不尽头的稻浪中,这里是全省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水稻无人农场,总面积5200亩。运营着该农场的智慧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近日,银行机构的‘益企共赢计划+转型金融’服务切实解决了我们低碳转型所需的‘粮草’问题!”

据悉,“益企共赢计划+转型金融”是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探索并指导开展的创新服务,此次推动工商银行河源分行与广东粤财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联动,引入县域乡村振兴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构建“银担补”合作,为该智慧农业科技公司提供了500万元授信综合金融服务,并成功投放全省首笔智慧农业低碳转型贷款100万元。以上资金将为企业开展智能化“稻-紫云英”轮作种植模式,实现“增产-减碳降耗”的良性循环提升底气。

此外,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加强标准试用,推动辖区银行机构相继发放全省首笔钢铁行业转型项目贷款4000万元、首笔钢铁行业转型流动资金贷款5000万元,撬动传统高碳行业低碳升级;发放循环金融贷款3838万元,支持“无废城市”建设。

在河源这片被绿色浸润、蓬勃生机的土地上,金融作笔,逐“绿”不辍,绿色发展新图景正在绘就。

本报记者 李馨 通讯员 邱嵩 赖永亮

 






上一篇:工商银行助力全运票务服务 十五运会首批门票正式售出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