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县区新闻 > 连平县 > 阅读新闻

风貌提升显成效 和美乡村添成色 连平县忠信镇水滣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春光明媚,漫步于连平县忠信镇水滣村,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村道上,一盏盏忠信花灯把整个村庄装扮得喜庆十足;村道边,掩映在竹林古树之间的栋栋农房焕然一新,尽显富足与和谐。

这段时间,水滣村很“火”。短短三个月,水滣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米黄色房子有序排列,红色腰线勾勒出农房的方正结构,走进村里,从前的荒地变广场,棚屋变公园,空地变花园。这让隔壁村村民羡慕,也引来了不少镇组团前来“取经”。


忠信镇水滣村处处是美景。

干群“一条心” 村里焕新颜

水滣村总人口4900人,总户数998户。2024年10月,水滣村紧紧抓住作为第二批典型村培育对象的机遇,以“头号工程”的力度启动改造,统筹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对主要交通要道沿线的农房外立面进行改造,统一规划沿线“四小园”,打造特色墙绘。

“从规划开始,我们就建立‘领导干部包村、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示范引领,广泛动员,凝聚起‘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的强大合力。”水滣村党支部书记黄运忠坦言,刚开展工作时,不少村民对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作并不了解,也有不少人抱着观望态度。为此,村“两委”干部放弃休假,走访了60余户,与村民共同商讨改造工程。为了说服村民,党员、村“两委”干部主动带头,率先自费整改自家房屋。随着项目推进,附近的村民看到成果,自发上阵,主动拆除铁皮棚、装饰自家房屋,从“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由“要我建”变成了“我要建”。

目前,全村有173户农户自愿捐献宅基地空闲地约14400平方米用于公共公园和绿地建设,138户农户自愿参与“赤膊”农房风貌提升试点工作。目前118户农户已全部签订出资承诺书,按造价的30%出资;20户农户(党员、公职人员、其他人员)按照农房风貌管控标准全额自费进行外立面提升。

“破立并举”风貌“大提升”

水滣村以主要干道沿线、重点提升区域和集中整治片区等“三类区域”为重点,紧紧围绕“安全隐患有效消除、城乡风貌整体提升”目标,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攻坚行动。

该村还立足资源人文特色,重点提升基础设施、村庄建设和农房风貌,力推“四园一片区”建设显成效,打造绿美双园、小学公园、团结公园及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片区。同时稳步落实道路优化升级,村域道路全面硬底化,完成约3公里主干道“白改黑”。另外,该村还集体打造“四园一片区”,助推村庄农房旧貌焕新颜,实现了村庄风貌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提升”的转变,还建立网格化管护机制,健全并落实《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等,实现了村庄建设从“短期建设”到“长效发展”的转变。

围绕破解全域铺开农房风貌提升成本较高、建设资金来源单一、“政府干、群众看”等难题,探索“政府补贴、集体投入、村民出资、乡亲捐赠”的资金筹措方式,委托镇属强村公司进行实施,聘请本地乡村工匠40名,号召广大乡亲、村民共同参与全村农房风貌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目前,全村已完成“赤膊”农房外立面改造120处,围墙改造80处,拆除铁皮棚163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点上出彩” 美出新颜值

水滣村村容村貌的改善,是连平县大力开展城乡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生动缩影。2025年,连平县将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彰显特色禀赋,以打造灯舞乡韵(忠信、三角、大湖)、南国桃源(上坪、内莞)和历史文化(元善、陂头)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为牵引,巩固提升前两批典型镇村培育成果,精心培育建设第三批5个典型镇和15个典型村,实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让城乡美出新颜值、新业态、新活力。

连平县还将持续推动风貌提升,努力完成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镇村外立面提升、“三线”整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整治任务,建立健全打造干净整洁有序镇街常态化工作机制。特别是在推动绿美提标上,连平县以打造“绿美四张图”为抓手,立体式、多层次、高密度纵深推进县镇村绿化,迅速掀起全民植树造林新热潮,精心打造“一镇一条绿美特色路”,全域开展“乡镇榕树林、乡村榕树园”绿美专项行动,让城乡美出新颜值。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诗意韵长留 发展路渐宽 2025年广东·连平桃花旅游文化周圆满落幕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