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河源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开展理论宣讲活动 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

7月21日至23日,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槎江书院结对共建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唐土红率队一行共13名宣讲团成员在3天内分赴各县区,开展理论宣传宣讲30场,惠及党员干部、基层群众超3200人次,并将录播课程整理发至各县区,扩大宣讲效果,辐射带动22个实践所站,实现市县镇村四级阵地理论宣讲同频共振。以“组团式”理论宣讲,推动资源、理论、服务“三下基层”,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


理论宣讲活动现场。

高校马院与文明实践阵地组团,推动资源下基层

在槎江书院,唐土红以《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专题》为题,从“社会治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基层治理的成就与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三方面,结合我市当前发展实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这场宣讲,正是高校马院与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组团式”结对共建的生动缩影。

本次“组团式”理论宣讲,通过充分激活实践阵地资源、充分对接高校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效能提升。一方面,推动文明实践阵地资源“用起来”。高校马院宣讲团定期下沉、深度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将理论送上门、宣讲传入心,充分释放我市覆盖城乡的155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理论传播势能,推动实践阵地“多点开花”,宣讲星火遍布城乡阡陌,实现资源协同“串珠成链”,理论春风浸润千家万户。

另一方面,推动高校智库资源“沉下去”。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作用,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挖掘在师资力量、学科研究、前沿理论等方面的深厚储备,组建了一支多层次、立体化、特色鲜明的理论宣讲队伍,开发出一系列精品宣讲课程、特色培训项目、应用型研究选题,通过推动校地资源深度融合,将高校优质资源转化为基层宣讲的“弹药库”,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从“物理空间”升维为“理论辐射源”,实现高校资源与基层阵地的“双向奔赴”。

群众所需与高校所能组团,推动理论下基层

“群众关心什么就讲什么”,注重联系实际、回应百姓关切,是“组团式”宣讲活动的鲜明特点。通过建立高效精准的“点单式”对接机制,学院在充分调研地方实际、听众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理论宣讲课题“菜单”,由县区文明实践阵地“点单”,确保宣讲内容直击重点、解渴实用,持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理论传播效能,引导教育干部群众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增强理论认知和实践认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贴近基层、落地见效。

聚焦科学理论如何引领基层实践,宣讲团走进源城区、连平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围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历史文脉、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强化基层党建、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航高质量发展等主题,立足政策高度、融入生活温度,结合鲜活事例与本地发展实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如“春燕衔泥”筑巢寻常百姓家。

聚焦传统文化如何赋能现代治理,宣讲团深入紫金县、龙川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宣讲活动,推动干部群众从家风古训中萃取德治良方,在移风易俗案例中探索善治新途,在作风建设实践中汲取治理智慧,进一步增强基层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聚焦政策解读如何指导地方发展,宣讲团分赴东源县及江东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入解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于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作用、剖析“千万工程”宝贵经验对于引领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实践启示、阐释推动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的部署举措,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政策遵循和有力的思想引领。

理论宣讲与调研实践组团,推动服务下基层

紧扣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明实践提质增效等核心关切,宣讲团在开展理论宣讲的同时,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访问互动等方式,知行合一、研用结合,对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脉运行现状与发展瓶颈。以专业视角和实践智慧,既立足当下剖析问题,又着眼长远提供破题路径,为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把准了方向、开出了良方、输送了动能。据悉,暑假期间,华南农业大学数支“双百行动”队伍、“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将深度联动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依托“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暑假”等特色活动载体,为群众输送政策宣讲、知识科普、健康义诊、科技助农、产业振兴、公益教育及文艺表演等惠民服务,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智慧和担当。

此次结对共建宣讲活动为我市基层理论武装工作注入了强劲动能。接下来,我市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创新宣讲形式,不断提升基层理论宣传普及水平,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为河源在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实行动支撑。

本报记者 谢梦君 通讯员 钟沁怡

 






上一篇:上半年我市进出口增长8.6% 增速排名全省第五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