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都需要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积极地“动”体现出来。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动态地位,则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研究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作如下的尝试:
一、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动脑筋思考问题,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巧设疑是开展讨论式教学的前提。有了设疑的思维启发、教学讨论式的训练,思维就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和迁移。在课堂上,教师把握重点,大胆取舍,让学生依据教师的指导,自由地阅读作品,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地辩是论非,老师不强行作标准答案,只是正确的引导,形成共识。例如我教《扁鹊见蔡恒公》一文时,提出了“扁鹊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自读,在讨论中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认为扁鹊是一位医术很高的人,思维认识停留在表层;有的同学认为扁鹊不会说话,一见到蔡恒公就说他有病,容易触怒大权在握的蔡恒公;还有的认为他说话直率,一针见血,不留面子,思维认识不仅更深层次了,而且张扬开来,更为复杂。学生们通过讨论式的争论、辨析等信息交流,对扁鹊这个人物形象就认识得更充分完善,比教师硬性地告诉他们深刻得多。
二、激活说话的兴趣,培养学生练口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培养学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抓三方面的工作:
1、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2、把课上活,促进交谈。
学生在静态语境中的说话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当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更多的将是动态的交际语境。因此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这种适应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必需把课上活,要为各种形式的交谈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创建“对话、答问、讨论”的课堂氛围。二是围绕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钻进去,跳进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说起来,争起来,辩起来。三是教师要及时发现说与争辩活动中那些有新意、有创见、高水平的发言,并及时鼓励创新的见解,激励争辩双方,进而让学生形成一种敢说、爱说、会说的风气。
3、样板效应,熏陶感染。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说话”。
三、创设气氛,学会动情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
1、要善于创设唤起学生情感的环境。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课堂上,播放大海涨潮时的录音,再结合着朗读带领学生进入鲁彦的《听潮》,让学生去感受那大海的雄奇和壮美,感受那潮音的美妙,学生就对大海产生了一种向往与赞美之情。
2、教师要善于动情。教学过程总是伴随着师生情感交流,教师带着激情进入角色,才能带着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我在介绍完文章背景后,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饱含激情的朗诵,再通过阐释,把学生带入那无产阶级革命者与沙皇黑暗势力殊死搏斗的历史时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作为革命者化身的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的英勇无畏和乐观豪迈。接下来的学生朗读、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无不在自己的激情诱导下进行。这样,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情感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带动着他们情感的发展。
3、注重让学生体味、感受生活。在创设情境、投入情感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生活气息,让学生从中理解生活,学会生活。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亲自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小公园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花、草、树、风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去体味“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味道。经过切身的感受,学生都体悟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旺盛的活力。
四、设置活动,让学生动手。
在动脑、动口、动情的同时,我还注重训练学生大胆动手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赵州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这几篇课文时,我有意安排手巧的学生制作了人民大会堂、越州桥、故宫等实物模型,在学习《小橘灯》时让每位学生都制作一盏小橘灯,意在通过动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此外,我还让学生尝试做小记者、小编辑,深入学校、家庭、社会搞调研,增强其动手能力。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在调动学生活动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改课堂气氛沉闷的毛病,使“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一、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动脑筋思考问题,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巧设疑是开展讨论式教学的前提。有了设疑的思维启发、教学讨论式的训练,思维就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和迁移。在课堂上,教师把握重点,大胆取舍,让学生依据教师的指导,自由地阅读作品,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地辩是论非,老师不强行作标准答案,只是正确的引导,形成共识。例如我教《扁鹊见蔡恒公》一文时,提出了“扁鹊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自读,在讨论中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认为扁鹊是一位医术很高的人,思维认识停留在表层;有的同学认为扁鹊不会说话,一见到蔡恒公就说他有病,容易触怒大权在握的蔡恒公;还有的认为他说话直率,一针见血,不留面子,思维认识不仅更深层次了,而且张扬开来,更为复杂。学生们通过讨论式的争论、辨析等信息交流,对扁鹊这个人物形象就认识得更充分完善,比教师硬性地告诉他们深刻得多。
二、激活说话的兴趣,培养学生练口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培养学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抓三方面的工作:
1、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2、把课上活,促进交谈。
学生在静态语境中的说话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当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更多的将是动态的交际语境。因此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这种适应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必需把课上活,要为各种形式的交谈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创建“对话、答问、讨论”的课堂氛围。二是围绕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钻进去,跳进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说起来,争起来,辩起来。三是教师要及时发现说与争辩活动中那些有新意、有创见、高水平的发言,并及时鼓励创新的见解,激励争辩双方,进而让学生形成一种敢说、爱说、会说的风气。
3、样板效应,熏陶感染。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说话”。
三、创设气氛,学会动情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
1、要善于创设唤起学生情感的环境。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课堂上,播放大海涨潮时的录音,再结合着朗读带领学生进入鲁彦的《听潮》,让学生去感受那大海的雄奇和壮美,感受那潮音的美妙,学生就对大海产生了一种向往与赞美之情。
2、教师要善于动情。教学过程总是伴随着师生情感交流,教师带着激情进入角色,才能带着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我在介绍完文章背景后,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饱含激情的朗诵,再通过阐释,把学生带入那无产阶级革命者与沙皇黑暗势力殊死搏斗的历史时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作为革命者化身的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的英勇无畏和乐观豪迈。接下来的学生朗读、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无不在自己的激情诱导下进行。这样,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情感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带动着他们情感的发展。
3、注重让学生体味、感受生活。在创设情境、投入情感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生活气息,让学生从中理解生活,学会生活。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亲自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小公园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花、草、树、风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去体味“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味道。经过切身的感受,学生都体悟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旺盛的活力。
四、设置活动,让学生动手。
在动脑、动口、动情的同时,我还注重训练学生大胆动手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赵州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这几篇课文时,我有意安排手巧的学生制作了人民大会堂、越州桥、故宫等实物模型,在学习《小橘灯》时让每位学生都制作一盏小橘灯,意在通过动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此外,我还让学生尝试做小记者、小编辑,深入学校、家庭、社会搞调研,增强其动手能力。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在调动学生活动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改课堂气氛沉闷的毛病,使“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上一篇: 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下一篇: 中职思想政治课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