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行将消失的行当:磨剪子戗菜刀

“磨剪子哎…… 戗菜刀……”大街小巷里,偶尔传出的声声吆喝,总能勾起许多人对京剧《红灯记》里磨刀人的回忆。昨天下午,在永福小区,来自安徽的汪师傅的吆喝声打破了巷子里的宁静。听见那一声长长的带有不同韵味的吆喝声,大娘大婶们便把家里用钝了的刀剪拿来磨。他们说,如今,这种活计在槎城很难见得到了。
年近40的汪师傅是安徽宿州人,已有10年的磨刀生涯。据汪师傅讲,他与磨刀打上交道,与父亲有关。父亲是一位从事打铁的刀匠师傅,在铁炉场下,父亲每打炼出的一把刀都要经过简单的打磨,他早年就帮父亲干过磨刀的活。久而久之,练出了一手过硬的磨刀技术。后来,父亲所在的铁炉场由于技术和设备落后等原因关闭,他也没有继承父亲的刀匠业,而是将学到的磨刀技术作为一门生计,走南闯北。

汪师傅粗糙的手拿着菜刀在沙轮上磨。

一张板凳一头是简陋的磨沙机,另一头是刀石,这就是他全部营生的家当。 说起磨刀这活儿,汪师傅说其实并不好赚钱,每磨一把刀5元钱,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喊破嗓子也没生意,赚到的钱最多只能养活自己。
市民张阿姨说,好久没有听到磨刀补锅的吆喝声了,回想起来,要是在旧社会,这还是一个不错的手艺呢。她说,在城市里居住,最让她痛苦的是每天三顿,厨房设备好是好,就是那菜刀不够锋利,她最害怕切肉,由于刀不好使有时会偏走,害得她伤了几次手。年轻的儿子不会磨刀,家里也没磨刀石,干脆把刀拿出来花点钱让磨刀师傅磨好使一点。听到张阿姨这番话,汪师傅笑着说,正是因为城里还有不少家庭有刀要磨,才让他的磨刀活还有市场。但是,这行当今后还会走多远,他不知道,也没有去想过。
三把刀,花了不到30分钟便磨好了,收好钱后汪师傅扛起他的家当,扯高嗓门又吆喝起来:“磨剪子哎…… 戗菜刀”。不一会儿,他便消失在巷子的尽头,但那串吆喝声却在巷子里久久回荡。

本报记者 刁城帮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行将消失的行当:磨剪子戗菜刀-河源新闻信


上一篇:收费难捆住物业公司“手脚”
下一篇:网上存私密照片要悠着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