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朱德军医生冒风险救了“卡士奶老人”的儿子“七路”

      据本报昨天报道,一位收养了七个男孩的老人,因为最小的儿子得了重病,身上仅有50元钱的他,四处求医。但“走了很多家医院和诊所,有的见到小孩情况危殆,不敢收治,有的听说身上没钱,不给救治”。上城医院环城门诊部朱德军医生,虽然感到“小孩情况很危急,救不救治他,我很有顾虑”,但最终施救了,而且还掏钱垫付所有费用,又斥资2000多元购买了四五支丙种球蛋白,为小孩增强免疫力。以致老人感叹“没有朱医生就没老七”。
      我不禁想到,如果我处在朱德军的位置,我会怎么办?
      假如我像朱德军一样,决定救人,可能面临三种结果:1、小孩被救活,而且病情逐渐好转;2、小孩的病情时好时坏,陷入僵持;3、小孩救不活。
      面对这三种不同结果,我不由有这种思考:不救,自己心里这一关过不去;救,如果救不活的话,不但会对名誉带来不良影响,而且可能还要为此承担责任。事实上,朱德军医生也感到了,“救不救治他,我很有顾虑”。由此就延伸出这么一个命题:在由个体组成的社会中,当某一个体出现险境亟需其他个体救助时,如何保证求救者得到救助,施救者也不因救助行为而受到牵连?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无论是在聊天式的人际传播中,还是在各类媒体的大众传播中,见义勇为不讨好或反被陷害的个案不胜枚举,如“广州学生见义勇为被当街捅死,被抢阿婆悄然离去”,“广西12岁少年飞身为2岁幼童挡下枯萎大树枝,导致截瘫并欠下巨额医药费”,“南京青年好心扶起跌倒在地的老人,并送其去医院检查,反被老太太及家人咬定是他撞了人,对其索赔巨额医药费”……于是,“少管闲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点盛行,并有了一定的价值土壤。
      然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有善的因子。据报载,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缓的犯人,不顾屋顶垮塌的危险,返身背出呼救的腿脚残疾的狱友;另一位犯人面对四周不断垮塌的楼房,不顾一切地冲回去,将受伤的干警背离了险境……在生活中,这个社会上还有太多善良的人们乐于施善,他们从给予中感到快乐,体会到做人的价值和荣誉感。如火如荼开展的志愿者行动,越来越多的义工就是明证。
      朱德军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不计回报,甘愿付出,还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令人安慰的是,不少省市都出台了奖励和保护公民见义勇为条例,从政府行为和制度建设上匡扶社会正义、弘扬美德。辅之于社会共识和个人责任,有理由相信,像朱德军医生这样的行为将会越来越多。如此,个人有幸,社会有幸。
(叶琼)

相关热词搜索:老人


上一篇:三省十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联动协作机制显成效 十市公安“结网”保平安
下一篇:粗心户主忘记关煤气闸 居民楼深夜煤气泄漏 十分危急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