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人想让每一天都成全民健身日但健身设施未满足需求
每当拂晓或夜幕降临之时,文化广场、茶山公园等地人头攒动,欢快的广场舞动起来,优美的健身操跳起来,潇洒的旱冰溜起来,人们尽情的抒发心中的快乐。
家住兴源路的李阿姨已经退休6年了,她每天晚上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到距家很近的茶山公园练习广场舞。她告诉记者,跳舞5年多了,自己体弱多病的身体越来越好了,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我们所看到、所听到的这一切得益于政府倡导的全民健身活动。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启动,再一次掀起了槎城市民体育健身的高潮,市体育局也表示,将动员各协会都动起来,定期组织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加入到全民健身的大军中来。
“全民健身日”倡导全民健身
8月7日晚,我市庆祝全国首个“全民健身日”活动启动仪式在文化广场举行,健身腰鼓、健身气功、健身操、太极柔力球、体育舞蹈等精彩节目一一上演。8日上午,市体育局在老城公园和茶山公园举行群众健身活动咨询与宣传,为市民提供关于如何科学锻炼、健身、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等健身知识。
市体育局副局长钟小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河源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高,追求的文化生活品位也越来越高。这次开展的“全国健身日”系列活动只是个引子:引导更多的干部群众积极参加各种健身活动,不断增强大家的健身意识,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几天来,记者看到,更多的市民三3个一群、五5个一伙地前往体育馆、文化广场等公共休闲健身场所,或打乒乓球、或打篮球、或跳健身操、或练太极、或舞健身气功、或练太极柔力球,忙得不亦乐乎……全民健身活动场面火热,各项健身活动也再一次掀起高潮,群众体育呈现出红红火火的局面。
钟小明介绍说,建市以来,市体育局全面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扬传统体育优势,打造富有客家特色的浓郁东江风情的体育品牌,群众体育工作始终坚持“基层体育以农村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社会体育以协会为重点,市直体育以机关为重点”,大力抓好市、县、镇三级网络,通过建设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全市形成了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
我市还先后制定了《河源市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实施方案》、《河源市“全民安康工程”实施方案》、《河源市农民健身工程实施方案》、《河源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09--2011》等纲领性文件,成立了市、县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委员会,地方财政逐年增加经费投入,确保了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市体育部门与各单位积极合作,策划举办各种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爱好的体育活动,抓好厂矿、企业等行业体育协会、俱乐部建设,规范“企业之家”、“工作之家”、“文体活动中心”的建设管理,组建篮球队、乒乓球队等,使广大干部职工在工作之余能参与健身锻炼。“周末”篮球赛、“企业杯”、“三友杯”、“公仆杯”篮球赛,“表率杯”乒乓球,企业足球赛,客家龙舟锦标赛等赛事已成为传统赛事,成为群众体育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形成了浓厚氛围,推动了我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如今,置身槎城,你会随处发现踢毽子、轮滑、广场舞、健身操、太极、球类运动以及爬山等各类健身运动。这些群众自发的健身运动,既锻炼了身体,又促进了不良习惯的改变,群众的邻里关系更好了,家庭更和睦了。每天晚上,仅文化广场参加各种锻炼的人数多达6000人。
健身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需要
“群众自发的健身运动红红火火,但我市的体育场馆设施却越来越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在看到我市全民健身红火开展的同时,钟小明也指出了目前我市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中存在的不足,认为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健身场馆设施以满足群众需求。据统计,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38%,而目前全市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仅为0.36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建有篮球场574个,游泳池9个,羽毛球场362个,田径场8个,网球场11个,保龄球馆2个,旱冰场3个,全民健身广场4个,室外健身路径器械43条,小篮球场174个,开放式乒乓球台768张,全民健身中心4个,全民健身苑11个,训练基地2个;全市体育用地面积122.4万平方米。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投入近2亿元资金用于全市体育场馆建设,市区先后配套建成了市体育馆、市全民健身广场、市灯光球场、茶山公园和老城公园等室外体育健身设施,龙川县建成了县体育馆、游泳池,紫金县建成了县体育馆、游泳池和健身广场,连平县建成了体育中心和综合训练房,各县区相继兴建添置了一批体育设施,满足了人民群众一定的健身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文化体育活动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健身场馆开始日显不足。
为此,我2009——2011年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至2011年,全市各类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人从人均0.36平方米提高到0.45平方米。新市区(含源城区)公共体育场地建设要翻一番,力争从10.8平方米增加到22平方米;力争实现全市1251个行政村,村村建有场的目标;社区和有条件的自然村要有1个以上的健身点(配套有健身路径、室外乒乓球台、小篮板等)。
“四大”网络建设促群众体育发展
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群众体育水平,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市体育局提出,至2011年,要基本完成全民健身场地、组织、活动、服务“四大”网络建设。全市要形成“一主两辅”的场地设施网络,“一主”即建立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行政区域为主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两辅”即建立完善行业(单位)和社会各类体育场地设施。
此外,全市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条块结合的体育组织网络,要形成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网络,要形成各级全民健身服务网络。据统计,截止2008年,全市已成立了16个单项体育协会,109个单项体育组织,98个全民健身指导站,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了2000多人。按照要求,至2011年,全市要培训和建立一支拥有2500—3000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每万人拥有8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市常年测定范围覆盖到乡镇(街道),定点到行政村(社区)。定期公布体质测定结果,出版全民健身指导材料,增加宣传报道数量,提供健身咨询服务和指导。
为此,我市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坚持政府支持和社会兴办相结合,政府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办为主;要积极开展争先创先活动,通过创优争先,促进体育工作上新台阶。目前,全市有龙川、紫金2个全国体育先进县,连平1个省体育先进县,3个全国体育先进乡镇,9个省体育先进乡镇,18个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39个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为完成“至2011年,全市45%的社区达到省级体育先进社区标准,争创一批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目标,我市要求大力发展社区体育,通过组织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活动指导站、健身俱乐部、全民健身练习点等多层面的体育组织网络,形成社区、单位、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体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
新闻链接:
体育馆体质监测试室国庆开放
《河源市2009—2011年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完善常年开展体质测定的工作制度以及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和测定系统,依法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工作,定期公布体质测定结果,提出科学健身和提高体质的指导意见。昨天,记者从市体育局获悉,市体育馆体质监测室有望在今年国庆节前后向市民开放,“常年开展国民体质测定”的工作目标正逐步实现。
据了解,市体育馆体质监测室投入约13万元,体质监测设备包括测试身高、体重、心脏功能、肺活量、握力、纵跳、俯卧撑(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背力等指标的13个测试仪以及软件设备,主要对市民进行形态、机能、素质三大类测试。据介绍,该体质监测室试将免费为市民提供服务,广大市民可通过体质测试了解自己是否有潜在的亚健康(如肥胖、心肺功能下降等),从而提醒自己及时消除威胁健康的因素。
图:随处可见热闹的全民健身全民健身 红红火火场面。
本报记者 谢素德 通讯员 刘崇昱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