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40后聚首临江重拾往日记忆 为山乡巨变而欣喜
核心提示
40 年前,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第一批 35 名学生插队落户到我市紫金县临江镇潭头、石浮等生产队。后来,他们陆续返回广州、深圳工作、生活。前日,在陈友权先生的组织邀请下,50 余名知青回到第二故乡,重拾逝去的记忆,走一走曾经劳作过的山田,看一看当年的父老乡亲……
前日中午1 时30 分许,2 辆大巴车从河源市区出发,载着50 余名老知青,往临江镇进发。这些知青都曾响应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那里的农民兄弟同甘共苦。短的2 年,长的 10 余年,他们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李莲爱(右)介绍她曾经住过的“家”。
难忘当年老乡情
前日中午,当大巴车进入临江镇境内时,62 岁的陈友权感慨地说道,当年这一片都是大山,山上到处都是松树;这一片种的都是甘蔗,东江的水也很大,江面也很宽。当时,我们都不敢游个来回,现在这里变化太大了。那时候的山和地, 一直印在脑海中,现在一点影子都看不到了。记得第一次进村时刚好是雨天,崎岖的山路,给知识青年上了一堂深刻的农村课。
陈友权回忆,当时的知青生活异常艰苦,吃饭缺油少盐。当地老百姓的善良, 让他记忆犹新。有一次自己累倒了,全身酸痛无法起床,还发起高烧,在床上躺了四五天。幸得社员细心照料,当时社员家中有好吃的,都送来让他吃,说病人需要营养。而生产队也没有扣自己的工分,粮食也照发,让他非常感动。回城几十年了,陈友权一直惦记着他们的恩情。
为理想主动下乡
知青,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身份”。在这条路上,有着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着宝贵青春的不惑,也有着一代知青的奋斗。
李莲爱,1950 年出生在广州, 1968 年11 月2 日下放到临江。“如果不是周立波的小说《山乡巨变》,我可能不会有那段知青经历。”谈起知青下乡,60 岁的李莲爱有些莫名的激动。她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自己身体不好,可以不下乡的,但她被小说里描写的农村迷住了,毅然选择了下乡。40 年过去了,她一直在城市工作、生活,但仍然念念不忘农村。退休后,她两次来到临江,寻找曾经 6年知青生活的足迹。
李莲爱的知青点在临江田心生产队,当时她上山砍柴、下地插秧,没有一样能做得好。尤其是插秧让她恐惧。凌晨4 点多钟就要起床,到秧田拔秧苗。蚂蟥趴在小腿上、手腕上, 钻进肉里,鲜血就出来了,令她毛骨悚然。她吓得大喊大叫, 哭过之后,没有经验的她,无奈地用手去扯,可蚂蟥就像生在肉里了,怎么也拔不出来,扯断了蚂蟥尾巴,蚂蟥头却还在肉里……
生活工作的艰苦,加上孤寂使李莲爱特想回城。可是她的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回城一点希望都没有。直到1973 年,知青回城政策发生了变化,李莲爱才如愿以偿返回广州。
山乡巨变令人喜
这一段岁月,是无悔和有悔的博弈。有人说,永远不会再回头看这个地方。但毛如玉不是,返回广州的头一年她就曾回去过,去了自己劳动过的小山村。
毛如玉,1950 年出生于湖南,结婚不久就遇到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她选择在丈夫户籍所在地河源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被分到临江公社桂林大队。 11 月份,正赶上砍甘蔗的季节。从没干过农活的她,立即下地加入到劳动行列,没过两天,她的双手起满水泡。
这些她都忍受过来了。记忆中最为心酸的事情,却是挑甘蔗。有一天生产队接到通知,要用最快的速度把甘蔗运出去。毛如玉说,第二天风雨交加,大家冒着风雨砍完甘蔗,还得扛着甘蔗翻过一座山,把甘蔗送到东江边的货船上。由于山路太滑,还没走几步就会摔一跤,然后爬起来,继续前行。就这样一直到晚上九点多,才把甘蔗运完。回到住的地方,发现自己全身伤伤痕累累,暗自流泪。
40 年过去,如今的临江,早已日新月异,过去低矮的土坯房变成了楼房,田间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眼前的一切,都让老知青们为“老家”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本报记者 朱许龙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