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在讨论教学法中碰撞学生的智慧之花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讨论教学法一直是大家努力探讨的热点话题。它与传统的问答式教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有效地设计并实施讨论式教学活动是一节成功课例的标志。本文就从四个方面论述讨论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讨论教学法的特征;二、讨论内容的生成;三、讨论教学法的组织过程;四、讨论教学法的意义。
      【关键词】 教学论文   讨论教学法    解读
      高中新课程实施转眼间已4年了,课改所取得的成效是可喜可贺的。教学理念的更新,教材设计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屡屡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活力。而对探究性学习的重视,使讨论式教学方法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讨论教学法对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讨论教学法的特征
      讨论法有别于传统教法中的问答式。在讨论法中,通过多向信息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对话的形式,包括师生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展开对学术问题的质疑、思辨、评价的讨论活动,通过对话阐述见解,引发共鸣,重构新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智慧之光,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讨论内容的生成
      讨论题目的设计,是讨论法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应该从由老师提出讨论题目,逐步转移到让学生自主提出讨论题目来。要善于在课文中寻找“问题源”,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让学生自己找米下锅。当然,这个过程的实施在起步阶段会有难度,但只要老师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胆质疑,并且耐心地启发点拨,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有价值的问题。如我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时,学生初步鉴赏后,我要求他们各自提出一个问题。有的学生说“词的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值得玩味”;有的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比喻句令人喟叹”;有的说:“薄命才子国君李煜的人生值得大家反思”。其实,这几个问题都很有讨论的价值,都应该给予学生高度的肯定。我们跨过了议论题目生成这道坎,学生才算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勇于创新,敢于质疑,善于释疑,从而逐渐成为聪明的人。
      三、讨论教学法的组织过程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角。他们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老师更多的是编导、评判、欣赏者的角色。在讨论过程中,思想见解的汇聚碰撞、质疑、答辩和评价的一系列活动,无疑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思维以自由翱翔的天空。在组织形式上应该有序而灵活。在讨论活动的初时,多让学生个人与文本进行对话,展开理性的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同桌两人之间的交流充分而省时,五六个同学之间的小组讨论,展开深入而气氛热烈,讨论效果最佳;师生之间的交流则多以点评探讨见长。现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为例,说说讨论活动过程的演示。
      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对苏轼词的思想感情难以把握,特别是词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格调与上文似有矛盾,应怎样理解?其实,这一个质疑提得好。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然后发表个人的看法。热烈的讨论过后,学生踊跃发言。
      观点一:这首词描写了一幅壮阔的景象,塑造了周瑜英雄豪迈的气概,而这两句词却含有消极悲观情绪,风格情调前后矛盾,主题不统一。
      观点二:词人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悲观慨叹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观点三:这首词的感情,上阕豪迈,下阕悲凉,正反对比,更显艺术的魅力。
      肯定了学生各自的答案后,我又提出:这首词的豪迈之情与结尾部分郁闷心情的流露,大家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学生再讨论后意见趋于一致:这首词中,词人空有一腔报国热情而无用武之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悲叹与愤慨之情抑郁难抒,在稍显消极的态度下,激荡着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讨论一个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了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语文课的最优化教学。
      与自然科学论文不同,人们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解读,可以见仁见智。特别是那些经典的美文,其主题的朦胧性、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再加上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构成了文学作品的生命,恰恰是语文教学中阅读鉴赏与探究的魅力所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四、讨论教学法的意义
      首先,讨论教学法给学生以主体地位,有力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讨论过程的交流与学习,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体现了民主的教学思想;第三、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沉闷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第四、借助思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创新型的人才。
      当今社会,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地把握教育的特点,学习先进的育人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教师


上一篇:作文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初中英语“开放、互动、交际式”教学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