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谈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性学习的培养

      【摘要】传统教学往往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偏重教师讲述知识,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从而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性呢?本文从四方面进行介绍:重视学习动机,培养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重视学习实践,培养中学生的参与能力;重视学习环境,培养中学生的参与氛围;重视学习方法,培养中学生的参与途径。通过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参与性,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参与性   学习动机   学习实践   学习环境   学习方法

      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集体活动,因而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力图从书本上准确无误地搬运知识的过程,而应是一个连续、生动地与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交流的过程。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向学生讲述明白,而应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思考,参与探究,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揭示出隐藏在具体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想方法。
      学生参与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从教学认识过程的任务来看,其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和验证真知,更主要的是为了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基础之上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创造过程。因此,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对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着重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学习。
      一、重视学习动机,培养参与热情
      学习动机是指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对学生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促使学习活动进行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因素的。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富有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可先通过向学生介绍数的发展史,再提出问题:在实数中存在平方后比零小的数吗?而后再向学生提出负数在实数范围内仍没有平方根,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复数的必要性。在学习概率时可先向学生提出“抽签分先后,真的公平吗?”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同时教师也可以用贴近学生实际的实例引入新课,既能化难为易,又能使学生倍感亲切;另外,教师还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坚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 、重视学习实践,培养参与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完全囿于教材内容本身,限于教材思路的学习与消化,还要酌情提出一些与教材有关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促使学生眼、耳、手、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进而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得出结论,有时还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的多面体时,为了打破学生长期学习平面几何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我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先设计一个“开放型”操作题,上课前让每位同学准备好六根等长的小木棒,让他们以小木棒为边搭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顿时,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操作起来。但不少人总在“平”上做文章,一时难以奏效。而有一部分同学几经波折后,成功地搭出了一个正三棱锥,使课堂氛围更加热烈,从而成功地从“平面”过渡到“空间”。
      三、重视学习环境,营造参与氛围
      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和学习氛围,可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尊重学生的人格,杜绝一切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强求千人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多使用“激励用语”。如:当学生在回答不上问题时,老师应说:“不要着急,请坐下再想想看”,而不应说:“坐下!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老师应说:“这位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好!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而不应说:“错!坐下听别人的。”当学生与老师对某问题有不同见解时,老师应说:“好,请大家听听这位同学的见解”。而不应说:“不要乱说,听我讲”或“想清楚了再说!”
      四、重视学习方法,寻求参与途径
      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方法指导,可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参与能力,所以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调控教学节奏,一言堂不行,而乱哄哄的课堂则既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又耽误了时间,也不行。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当教师给出问题后,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面对手足无措的学生,教师绝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应当考虑周到地、不显眼地帮助学生。如何启发学生的答问思路,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结合本人实际,可给学生两种建议:一是“模式识别”,即将遇到的新问题联想前面已经解决过的问题“模式”。这时我常这样提示性地问:“前面见过类似的问题吗?”二是“差异分析”,即从问题的“条件”与“结论”的落差入手。这时我常这样提示性地问:“条件给了什么?结论需要什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思考。
      此外,课堂举例还要尽可能使之有教育意义或趣味性。这一方面是育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适应青少年学生心理规律的需要。智慧、幽默、贴近实际的例子多多益善。如:在问题“m >x+■ (x>0)求m的取值范围”中,当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时,我举这样一个例子:“老师要比你们当中每个人的岁数都大,即要比你们当中最大的大就行了”。从而使学生想到即求式子“x+■ (x>0) ”的最大值。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的发展研究
下一篇:对“强化集体备课、优化科组建设”的认识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