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实验提升学生的素质
生物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科学,和化学等学科一样,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若能通过实验使学生在操作中的动眼、动手和动脑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则可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总而言之,让学生在实验中勤动手、多操作,则可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也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质。下面我就这些年来,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熟悉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首先必须让每个学生亲自去做每一个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动手,如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等是生物实验的基本功,尤其是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例如: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得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这几个复杂过程,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显微镜不能正确熟练使用,装片做的再好,也观察不到应有的现象,使实验前功尽弃。所以实验前,单独拿出两节课进行基本功训练,使每位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达到熟练程度,从镜头的安装、视野的调节、装片的安放到观察方法都能熟练、准确地进行。通过相关的训练,我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很快,像在进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能很快在低倍镜下看到植物细胞中紫色大液泡,换用高倍物镜调节也较清楚。装片制作基本功也很重要,如在实验中训练学生怎样盖盖玻片,才能使装片不出现气泡等,都是很有必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的。
二、带着问题去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实验前,教师首先对实验的关键步骤深入挖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是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动脑才能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有目的地去思考,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②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③质壁分离的条件是什么?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中,可提出这样问题?1.为什么要选用刚培养出来的新鲜根尖?2.为什么要设计去浮色这一步骤,并选用蒸馏水冲洗?3.为什么要设计对比实验?如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样教师在实验前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学生将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的装片,让全班学生对比看;对实验效果差的同学,不急于指出毛病出在哪,而帮助他们分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可能情况,让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有的细胞重叠在一起,看不清每个细胞的形态,让学生分析可能是哪一步骤出现错误。通过分析,学生得出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解离时间短,二是制片过程压片没压好。在同一实验中细胞有时会出现颜色过浅,学生会分析出可能是漂洗和染色时间短所致,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今后的实验中,学生都能认真对待每一步骤,主动提出问题,如某一步骤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不这样会怎样,对实验的某一部进行改革,增强了学生实验的兴趣,也培养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划滤液细线是难题,用书本说的毛细吸管划,往往一次很难成功。但有的学生用废油笔去划,有的用盖玻片边缘去划,得到的效果更好。在植物细胞壁分离和原实验中,用1摩尔KNO3溶液代替30%蔗糖溶液,质量分离速度较快,而且便于实验后的清洗,还有的同学在实验中加入红墨水,通过染色,效果更好。所以我鼓励学生敢于对实验进行改革,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兴趣,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素质。
通过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以及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改进,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通过在实验中让学生勤于动手,既让生物实验课显得生动有趣,又能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
一、熟悉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首先必须让每个学生亲自去做每一个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动手,如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等是生物实验的基本功,尤其是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例如: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得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这几个复杂过程,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显微镜不能正确熟练使用,装片做的再好,也观察不到应有的现象,使实验前功尽弃。所以实验前,单独拿出两节课进行基本功训练,使每位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达到熟练程度,从镜头的安装、视野的调节、装片的安放到观察方法都能熟练、准确地进行。通过相关的训练,我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很快,像在进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能很快在低倍镜下看到植物细胞中紫色大液泡,换用高倍物镜调节也较清楚。装片制作基本功也很重要,如在实验中训练学生怎样盖盖玻片,才能使装片不出现气泡等,都是很有必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的。
二、带着问题去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实验前,教师首先对实验的关键步骤深入挖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是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动脑才能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有目的地去思考,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②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③质壁分离的条件是什么?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中,可提出这样问题?1.为什么要选用刚培养出来的新鲜根尖?2.为什么要设计去浮色这一步骤,并选用蒸馏水冲洗?3.为什么要设计对比实验?如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样教师在实验前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学生将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的装片,让全班学生对比看;对实验效果差的同学,不急于指出毛病出在哪,而帮助他们分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可能情况,让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有的细胞重叠在一起,看不清每个细胞的形态,让学生分析可能是哪一步骤出现错误。通过分析,学生得出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解离时间短,二是制片过程压片没压好。在同一实验中细胞有时会出现颜色过浅,学生会分析出可能是漂洗和染色时间短所致,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今后的实验中,学生都能认真对待每一步骤,主动提出问题,如某一步骤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不这样会怎样,对实验的某一部进行改革,增强了学生实验的兴趣,也培养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划滤液细线是难题,用书本说的毛细吸管划,往往一次很难成功。但有的学生用废油笔去划,有的用盖玻片边缘去划,得到的效果更好。在植物细胞壁分离和原实验中,用1摩尔KNO3溶液代替30%蔗糖溶液,质量分离速度较快,而且便于实验后的清洗,还有的同学在实验中加入红墨水,通过染色,效果更好。所以我鼓励学生敢于对实验进行改革,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兴趣,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素质。
通过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以及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改进,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通过在实验中让学生勤于动手,既让生物实验课显得生动有趣,又能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
上一篇:新课标下如何搞好中学英语教学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之我见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