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课中的创新教育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似乎总把教育的失败归罪于学生。我们试想,一堂课四十五分钟,假若我们自己在这四十多分钟听一场枯燥的报告,肯定也会不耐烦的,何况十四五岁的学生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这就要求从教师自身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胆创新
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前提和内驱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法已经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结果也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应大胆创新,想方设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处理,让课堂增添趣味性和形象性,使学生有兴趣学,这样才学得好。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由于学生普遍对说明文不感兴趣,因此在课前我心里颇有些紧张,担心课堂上会死气沉沉。通过一番思索,我鼓足勇气在课堂上尝试改变——课前布置班上每一个学习小组采摘一些喇叭花、一些白花等,准备一杯肥皂水、一杯醋。上课时,我指导学生先做小实验:(1)先将喇叭花分别放在肥皂水和醋中,观察并记录实验产生的现象;(2)用手捏白花,看又有什么现象产生。在我的点拨下,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活动起来,我顺势再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对这一现象合理阐释的文字。由此,抽象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了具体可感的形象铭刻于学生内心,学生兴趣盎然、受益匪浅。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题,鼓励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没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堂课成了教师一言堂。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有不同的答案,只要合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上《桃花源记》这课时,我让学生评论。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桃花源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居民生活自由自在、逍遥快乐,没什么创造性的见解。因此,我进一步提出大家要用小评论家的眼光来看问题,大胆质疑。果然有同学提出:“我觉得‘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是作者写作的一个漏洞,理由是桃花源人‘与外人间隔’生活了近六百年,外界服装变化根本就不可能知晓,又怎能‘悉如外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结果学生又提出“课文的插图中有耕牛,可桃花源的洞口‘才通人’,牛怎么进去的?”等等,气氛宽松了,有价值的问题接连提出,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认识桃花源似有似无的虚幻性,使学生不迷信古人名人,敢于大胆质疑。
三、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用最便捷的方式直接告知答案,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而没有所谓的创新;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则学生会“众鸟乱飞”,成了“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探索学习新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创新。如教学《蟋蟀在时报广场》时,我们可以先“扶”学生品味精彩的故事,令他们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再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表演课本剧片断——最后的告别演唱会。同时激发学生产生联想:切斯特在功成名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回乡下去呢?他回到乡下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可写出精彩的故事续编。让学生改编、表演这场戏,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演、交际的能力,无形中深化了创新教育。教师对学生创新的作品要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评价,令学生对自己自信,才会在大胆创新的路上走下去。
四、让社会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以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源于生活。必须实行开放性的教学,将语文课堂教学课、语文兴趣课、语文社会实践课和语文环境课四课并举,形成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教学机制,全面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应该打开课堂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学生只有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上,参加丰富的语文实践,才能有较深厚的语言积淀和较高水准的语言表达技能,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创新才成为可能。
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语文教育也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胆创新
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前提和内驱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法已经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结果也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应大胆创新,想方设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处理,让课堂增添趣味性和形象性,使学生有兴趣学,这样才学得好。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由于学生普遍对说明文不感兴趣,因此在课前我心里颇有些紧张,担心课堂上会死气沉沉。通过一番思索,我鼓足勇气在课堂上尝试改变——课前布置班上每一个学习小组采摘一些喇叭花、一些白花等,准备一杯肥皂水、一杯醋。上课时,我指导学生先做小实验:(1)先将喇叭花分别放在肥皂水和醋中,观察并记录实验产生的现象;(2)用手捏白花,看又有什么现象产生。在我的点拨下,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活动起来,我顺势再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对这一现象合理阐释的文字。由此,抽象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了具体可感的形象铭刻于学生内心,学生兴趣盎然、受益匪浅。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题,鼓励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没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堂课成了教师一言堂。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有不同的答案,只要合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上《桃花源记》这课时,我让学生评论。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桃花源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居民生活自由自在、逍遥快乐,没什么创造性的见解。因此,我进一步提出大家要用小评论家的眼光来看问题,大胆质疑。果然有同学提出:“我觉得‘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是作者写作的一个漏洞,理由是桃花源人‘与外人间隔’生活了近六百年,外界服装变化根本就不可能知晓,又怎能‘悉如外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结果学生又提出“课文的插图中有耕牛,可桃花源的洞口‘才通人’,牛怎么进去的?”等等,气氛宽松了,有价值的问题接连提出,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认识桃花源似有似无的虚幻性,使学生不迷信古人名人,敢于大胆质疑。
三、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用最便捷的方式直接告知答案,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而没有所谓的创新;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则学生会“众鸟乱飞”,成了“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探索学习新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创新。如教学《蟋蟀在时报广场》时,我们可以先“扶”学生品味精彩的故事,令他们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再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表演课本剧片断——最后的告别演唱会。同时激发学生产生联想:切斯特在功成名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回乡下去呢?他回到乡下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可写出精彩的故事续编。让学生改编、表演这场戏,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演、交际的能力,无形中深化了创新教育。教师对学生创新的作品要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评价,令学生对自己自信,才会在大胆创新的路上走下去。
四、让社会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以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源于生活。必须实行开放性的教学,将语文课堂教学课、语文兴趣课、语文社会实践课和语文环境课四课并举,形成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教学机制,全面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应该打开课堂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学生只有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上,参加丰富的语文实践,才能有较深厚的语言积淀和较高水准的语言表达技能,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创新才成为可能。
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语文教育也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上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能力训练 听说先行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