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训练 听说先行
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语文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工具,正如叶圣陶说的:“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可见语文其实是一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学科。而语文教学首先也应该是语言教学,它的目的是要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便掌握这门学习、工作和交际的学科,并形成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将语文课变成了文学课,具体表现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几乎都是采取以内容分析为主线的模式,在课堂上大谈文章结构、主题思想、人物典型等;或把语文当成说教工具,进行一些脱离实际的思想内容分析,有时还会延伸到诸如意境、典型等一些文学名词术语,其结果是使语文课的内容越学越深奥,讲课的语言越讲越玄虚,学生听起来分不清主次,摸不着边际,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削弱。近年来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展开的关于教学改革的讨论中,语文现行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成了众矢之的,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对中国的语文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北师大中文教授童庆炳非常严肃地指出:“(现在的语文课)既不像文学课,也不像语言课,又不像政治课,而且完全模式化,把活生生的有形体系的、非常感人的文学作品给肢解了,听了味同嚼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只是机械地记忆教师讲解的内容,其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势必受到影响,表现为许多学生在受完九年制义务教育甚至高中阶段教育后,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还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工作和进入高校学习的要求。种种状况表明,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那么,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呢?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指出:“语文教学要在两方面做突破性改革:一是效率有所突破;二是在致用上有所突破。”这些很有见地的言论,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新方向:学了要有用而且能用。换句话说,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基础性,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这四种能力中,听与说的能力往往是运用最多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尤其必须先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即让学生养成集中注意力听人说话并能抓住说话的要点,理解其意思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要能做到清晰、完整、响亮、连贯、得体,能用普通话表达出恰当的语气和情调,并能现想现说,做系统发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老师讲得多,学生记得多而练得少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在教学中认真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着力于语言教学的新模式,把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真正贯彻听说先行的原则。具体地说,应强化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重调查研究,加强听说训练的针对性;二是要重系统的听说知识传授,打好听说能力的基础;三是要重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学生在听说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四是要重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听说训练兴趣;五是要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生的听说能力更切合社会的需要。例如,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等活动,或要求学生找自己喜欢的美文,背下来,向其他同学推荐。这样,既扩大了阅读面,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还磨练了意志与胆量,可谓“一箭三雕”。
二、可以在写作和语法知识教学中贯彻落实。例如写作,一般认为能写一定会说,其实不然,“写”是无声的,它只要内容充实,条理分明,文从字顺,便基本上是一篇好文章。而要想“说”得好,仅仅满足上述要求还不够,它还要求说话人态度大方,感情充沛,吐字清晰,声音宏亮,这些都和“写”没有直接的关系,非得另加训练不可。因此,除了进行书面的作文训练外,我们还应通过口头的作文训练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使“说”和“写”相辅相成。同样,在语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结合学生的语言习惯及容易出错的问题来进行分析教学,这样既避免了脱离实际的理论分析,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听说训练不仅要学生会听会说,而且还要加强学生语感、语调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中,重吟诵、重语感,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千百年来一直被采用的方法其实就是要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受。对于一篇文章,仅仅能读准字音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读出其语气、语调以及节奏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作为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运用的语言更应要求准确、清晰、响亮,并力求生动、自然、得体,应尽量避免用生硬、深奥的语言去分析课文。在写作指导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用默读的方法来检查语句是否通顺,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汉语的听说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相信,尽管在如何加强语言的听说训练方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只要我们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努力探索,就一定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学科,并把它熟练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将语文课变成了文学课,具体表现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几乎都是采取以内容分析为主线的模式,在课堂上大谈文章结构、主题思想、人物典型等;或把语文当成说教工具,进行一些脱离实际的思想内容分析,有时还会延伸到诸如意境、典型等一些文学名词术语,其结果是使语文课的内容越学越深奥,讲课的语言越讲越玄虚,学生听起来分不清主次,摸不着边际,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削弱。近年来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展开的关于教学改革的讨论中,语文现行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成了众矢之的,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对中国的语文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北师大中文教授童庆炳非常严肃地指出:“(现在的语文课)既不像文学课,也不像语言课,又不像政治课,而且完全模式化,把活生生的有形体系的、非常感人的文学作品给肢解了,听了味同嚼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只是机械地记忆教师讲解的内容,其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势必受到影响,表现为许多学生在受完九年制义务教育甚至高中阶段教育后,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还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工作和进入高校学习的要求。种种状况表明,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那么,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呢?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指出:“语文教学要在两方面做突破性改革:一是效率有所突破;二是在致用上有所突破。”这些很有见地的言论,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新方向:学了要有用而且能用。换句话说,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基础性,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这四种能力中,听与说的能力往往是运用最多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尤其必须先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即让学生养成集中注意力听人说话并能抓住说话的要点,理解其意思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要能做到清晰、完整、响亮、连贯、得体,能用普通话表达出恰当的语气和情调,并能现想现说,做系统发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老师讲得多,学生记得多而练得少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在教学中认真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着力于语言教学的新模式,把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真正贯彻听说先行的原则。具体地说,应强化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重调查研究,加强听说训练的针对性;二是要重系统的听说知识传授,打好听说能力的基础;三是要重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学生在听说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四是要重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听说训练兴趣;五是要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生的听说能力更切合社会的需要。例如,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等活动,或要求学生找自己喜欢的美文,背下来,向其他同学推荐。这样,既扩大了阅读面,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还磨练了意志与胆量,可谓“一箭三雕”。
二、可以在写作和语法知识教学中贯彻落实。例如写作,一般认为能写一定会说,其实不然,“写”是无声的,它只要内容充实,条理分明,文从字顺,便基本上是一篇好文章。而要想“说”得好,仅仅满足上述要求还不够,它还要求说话人态度大方,感情充沛,吐字清晰,声音宏亮,这些都和“写”没有直接的关系,非得另加训练不可。因此,除了进行书面的作文训练外,我们还应通过口头的作文训练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使“说”和“写”相辅相成。同样,在语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结合学生的语言习惯及容易出错的问题来进行分析教学,这样既避免了脱离实际的理论分析,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听说训练不仅要学生会听会说,而且还要加强学生语感、语调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中,重吟诵、重语感,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千百年来一直被采用的方法其实就是要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受。对于一篇文章,仅仅能读准字音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读出其语气、语调以及节奏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作为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运用的语言更应要求准确、清晰、响亮,并力求生动、自然、得体,应尽量避免用生硬、深奥的语言去分析课文。在写作指导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用默读的方法来检查语句是否通顺,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汉语的听说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相信,尽管在如何加强语言的听说训练方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只要我们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努力探索,就一定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学科,并把它熟练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上一篇:试论语文课中的创新教育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要创设情境教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