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模式 培养技术型、实用型的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事业部门都越来越离不开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术人才,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特别是该专业应用型实用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量,电气自动化专业逐渐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模块之一。即使是在我市这样一个新兴中等城市的劳动力市场,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也是炙手可热的,这对我市中职学校乃至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竞争筹码,但从反馈的信息来看,我市大多数中职学校花费三年时间培养出来的、有着较为系统专业知识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并不是很符合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学生在职业竞争中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大多用工单位反映,他们花较高的薪酬待遇招进来的“专业人才”并不能独当一面胜任工作,基本上还需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去“回炉”培训,才能上手。甚至毕业生本人也直言,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内容对工作好像没有多大的实质帮助,自己与没有经过职校学习的工友相比,并不能感觉出有多大的优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呢?这要从我市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模式去寻找答案。这都是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结果。那么,中职学校应该如何改革教学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使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呢?结合现代职校的发展趋势和我市劳动力市场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更新观念、大胆革新,改变原来的传统模式,实行项目教学法教学,大力推行校企结合、顶岗实习不失为突破当前窘境的一剂良方。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建立起与现代企业相接轨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市大部分职业学校都还基本上沿用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信息。学生是被灌输的对象,是被动的学习者。这种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理论,实操能力欠缺,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比如,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电工基础》这门课,它有很多的概念、定律和公式,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描述下掌握理论,而不是在靠自己动手实操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所以学生只学会了怎么去背那些概念、定律和公式,说到运用,什么都不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离岗位实际需求有很大距离,企业用起来不顺手。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都强调学生地实践时间超过总学习时间的一半,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操作学习,但落后的教学设备、单一的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的模拟训练等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让学生掌握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操作技能,而且,现在很多企业使用的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相当先进的设备,对操作的技术工人有很高的专业水平要求。令企业最头疼的就是,好不容易用高薪聘用来几个持有高级工证书的技工,他们却仍然不会开机器。现在国际经济竞争激烈,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相当部分企业的设备都是进口的先进数控设备,而目前大部分的职业学校,不管是课本上教的,还是教学实训所使用的,都是多年前生产出来的设备,学生学了三年出来,还是不会操作那些电脑控制的“洋玩意”,这就说明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适应不了市场发展的需求,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人才市场发展的步伐。因此,中职学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寻求立足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抓住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局势,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改变落后教学模式。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起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新要求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企业需要”是校企合作深层推进的基本原则。在行业与企业介入的真实环境下,专业要如何设置、课程要如何建设、教材要如何编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学校如何考等问题,实际上都牵动着学校整体变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评价、“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都要改革。
对中职专业教师的变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入开展能大大地提升中职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中职专业教师直接面向工学一线,与企业方共同合作,具体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实操要求高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而言,则更是如此。在新形势下,中职专业教师不仅要懂得自己所教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面对市场的观察、反思与应变能力,不断改善实训工作,使工学实践能敏锐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对学生而言的变革,学生应有高度的适应性。学生要适应学校和工厂两种活动场所、理论和实践两种习作内容、师傅和教师两类指导者。学生的角色也要体现学徒工和学生的两种身份、要体现打工挣钱和实训的两种效益。
要建立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当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就是业界比较成熟的一种改革方案。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要摈弃原有的学科教学体系,建立起一种让学生能围绕职业能力真正学起来、做起来的课程内容。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每个项目模块都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目标体系,每个项目课程都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要求。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时既要能动脑,更要会动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真正得到足够的实操锻炼
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习模式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有机结合起来、满足企业需要,基本实现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很好地解决中职学校教育经费不足、无法添购先进设备的缺陷,又能让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就基本掌握专业实操技能,一参加工作就能够迅速上手。
早在七八十年代,香港理工大学就有很多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供学生实习,所以他们培养的学生很受企业的欢迎,他们培养的人才也很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的制造业。但是,我国目前的大部分中职院校,恐怕都没有能力购买世界一流的设备作为教学用品。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既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又不用学校出钱购买那些昂贵的先进设备呢?恐怕只有实行“校企结合”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了。海信科龙(广东)冷柜有限公司与广州轻工技校之间的校企结合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海信每年要招收一万多技术工人,但社会招聘很难满足需求,即使能够勉强招够人,也是良莠不齐,不能适应企业要求,后来他们发现与技校联合培养是一条捷径,就摸索出一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技校老师教基础理论,公司派高工去讲授实践操作课,把培训做到了学校,学生第三年就到公司顶岗实习,一毕业就能马上上岗,就能马上为公司创造价值,节约了培训员工的时间和经费,学校招生又能打出就业牌招生,效果非常好,达到了双赢。
大力开展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一方面,利用企业办学的有利条件,可以将经过校内基本技能训练后的学生送到本系统的企业里进行“定岗实习”;另一方面,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改变原有的技能实训模式,还可以直接将加工产品和施工任务引进到学校,由实习教师带领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操作。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理想,只有通过教学改革和校企深度合作的途径,才能更好地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呢?这要从我市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模式去寻找答案。这都是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结果。那么,中职学校应该如何改革教学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使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呢?结合现代职校的发展趋势和我市劳动力市场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更新观念、大胆革新,改变原来的传统模式,实行项目教学法教学,大力推行校企结合、顶岗实习不失为突破当前窘境的一剂良方。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建立起与现代企业相接轨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市大部分职业学校都还基本上沿用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信息。学生是被灌输的对象,是被动的学习者。这种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理论,实操能力欠缺,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比如,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电工基础》这门课,它有很多的概念、定律和公式,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描述下掌握理论,而不是在靠自己动手实操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所以学生只学会了怎么去背那些概念、定律和公式,说到运用,什么都不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离岗位实际需求有很大距离,企业用起来不顺手。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都强调学生地实践时间超过总学习时间的一半,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操作学习,但落后的教学设备、单一的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的模拟训练等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让学生掌握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操作技能,而且,现在很多企业使用的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相当先进的设备,对操作的技术工人有很高的专业水平要求。令企业最头疼的就是,好不容易用高薪聘用来几个持有高级工证书的技工,他们却仍然不会开机器。现在国际经济竞争激烈,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相当部分企业的设备都是进口的先进数控设备,而目前大部分的职业学校,不管是课本上教的,还是教学实训所使用的,都是多年前生产出来的设备,学生学了三年出来,还是不会操作那些电脑控制的“洋玩意”,这就说明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适应不了市场发展的需求,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人才市场发展的步伐。因此,中职学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寻求立足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抓住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局势,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改变落后教学模式。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起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新要求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企业需要”是校企合作深层推进的基本原则。在行业与企业介入的真实环境下,专业要如何设置、课程要如何建设、教材要如何编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学校如何考等问题,实际上都牵动着学校整体变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评价、“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都要改革。
对中职专业教师的变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入开展能大大地提升中职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中职专业教师直接面向工学一线,与企业方共同合作,具体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实操要求高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而言,则更是如此。在新形势下,中职专业教师不仅要懂得自己所教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面对市场的观察、反思与应变能力,不断改善实训工作,使工学实践能敏锐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对学生而言的变革,学生应有高度的适应性。学生要适应学校和工厂两种活动场所、理论和实践两种习作内容、师傅和教师两类指导者。学生的角色也要体现学徒工和学生的两种身份、要体现打工挣钱和实训的两种效益。
要建立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当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就是业界比较成熟的一种改革方案。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要摈弃原有的学科教学体系,建立起一种让学生能围绕职业能力真正学起来、做起来的课程内容。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每个项目模块都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目标体系,每个项目课程都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要求。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时既要能动脑,更要会动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真正得到足够的实操锻炼
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习模式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有机结合起来、满足企业需要,基本实现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很好地解决中职学校教育经费不足、无法添购先进设备的缺陷,又能让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就基本掌握专业实操技能,一参加工作就能够迅速上手。
早在七八十年代,香港理工大学就有很多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供学生实习,所以他们培养的学生很受企业的欢迎,他们培养的人才也很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的制造业。但是,我国目前的大部分中职院校,恐怕都没有能力购买世界一流的设备作为教学用品。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既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又不用学校出钱购买那些昂贵的先进设备呢?恐怕只有实行“校企结合”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了。海信科龙(广东)冷柜有限公司与广州轻工技校之间的校企结合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海信每年要招收一万多技术工人,但社会招聘很难满足需求,即使能够勉强招够人,也是良莠不齐,不能适应企业要求,后来他们发现与技校联合培养是一条捷径,就摸索出一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技校老师教基础理论,公司派高工去讲授实践操作课,把培训做到了学校,学生第三年就到公司顶岗实习,一毕业就能马上上岗,就能马上为公司创造价值,节约了培训员工的时间和经费,学校招生又能打出就业牌招生,效果非常好,达到了双赢。
大力开展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一方面,利用企业办学的有利条件,可以将经过校内基本技能训练后的学生送到本系统的企业里进行“定岗实习”;另一方面,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改变原有的技能实训模式,还可以直接将加工产品和施工任务引进到学校,由实习教师带领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操作。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理想,只有通过教学改革和校企深度合作的途径,才能更好地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
上一篇:浅谈《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对策
下一篇:联系实际 感受科技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