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情绪教育
情绪教育是指班主任通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减少消极情绪,增加积极情绪,以形成健全的情绪。作为班主任更要善于把识别、控制、调节情绪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都有良好的情绪。我认为主要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善于观察,发现不良情绪,及时疏导
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及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及时疏导。如:我班有位同学,连续两天去欺负低年级同学,原因是小同学不小心踩了他的脚,他便去打那位小同学,当时引起其他小同学的不满后,他又去打其他小同学。我知道后先从正面的角度对他进行了批评。第二天,我又找他进行了一次心平和气的谈话,请他想想;“假如是你不小踩了别人,希望别人来还手吗?在自己班级同学面前你会这么做吗?为什么?”通过谈话,又加上我平时的了解,我弄清了原因。原来,他在班内经常被体育老师批评,在同学中没有地位,个子廋小,与同学发生争执,又经常“吃亏”,他想在班内被得到尊重,又想显示自己的厉害,这样便形成了不良的情绪。可又无法在班内同学身上发泄,便把气撒在小同学身上。针对这一原因,我首先指出班内同学也有不对的地方,然后和他一起分析在班内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归结到最后,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平时要遵守纪律,争取得到表扬,与班内同学交往时,不要斤斤计较,气量大,多帮助别人,必然会获得大家的信任,大家一定喜欢他。以后,我便有意识地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他在同学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同时他也乐意为大家做些好事,人际关系比以前和谐多了。
古语说的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我想,在对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方面,一定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理的需要,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鼓励他们完善自我,不断形成良好的情绪。
二、鼓励能帮学生找回自信
爱因斯坦小时候曾被老师称为“弱智”,而他的母亲却时时鼓励他,让他找回自信,成为了一个“巨人”。如果没有他母亲的鼓励,没有他的自信,也许就不会有“相对论”了。同样,给学生一句,“你能行!”让幼嫩的孩子在失败面前重建自信。我曾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心灵靠心灵去启迪,情感靠情感去激发,智力靠智力去培育,自信靠自己去添加,事实真是如此,如果我们给学生以粗暴、以冷眼,以偏心,那么收获到的可能是厌烦,偏激和违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是真诚,宽容,细腻的爱心。教给学生继续努力必定会成功的信念。一旦我们走进学生的心海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十分可爱的,都具有向上的潜能。
三、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学生与同学、老师相处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及其反应,如何分析这些情绪以及可以有哪些反应的选择,如何辨别和表达以及与人合作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并不只是通过班主任对学生的说教实现的,还要班主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情绪和与同事、学生之间的感情作楷模,所以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教导学生学会处理生活中的事情,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认可学生的情绪表现,并积极创造亲近和引导学生的机会;要积极地倾听学生的情绪宣泄,帮助学生确认各种情绪感受,协助学生拔出准确的情绪表达,并作出适当调整;引导学生解决现有的情绪问题,并为他们建立行为准则。
四、多关心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班级环境
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请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提供高压或放纵学生的环境。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发展,必须结合家庭教育实际,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直接监护人进行指导。学生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针对某些学生进行家访,让家长在家庭中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五、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老师既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也组织同学们集体讨论。采用竞赛的方法,使课堂上始终充溢着精神饱满,积极奋进的气氛。培养学生带着微笑看世界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情绪智力理论认为,情感、人格和道德一个三合一的关系。因此,作为班主任应当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并给予他们创设成功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
一、要善于观察,发现不良情绪,及时疏导
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及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及时疏导。如:我班有位同学,连续两天去欺负低年级同学,原因是小同学不小心踩了他的脚,他便去打那位小同学,当时引起其他小同学的不满后,他又去打其他小同学。我知道后先从正面的角度对他进行了批评。第二天,我又找他进行了一次心平和气的谈话,请他想想;“假如是你不小踩了别人,希望别人来还手吗?在自己班级同学面前你会这么做吗?为什么?”通过谈话,又加上我平时的了解,我弄清了原因。原来,他在班内经常被体育老师批评,在同学中没有地位,个子廋小,与同学发生争执,又经常“吃亏”,他想在班内被得到尊重,又想显示自己的厉害,这样便形成了不良的情绪。可又无法在班内同学身上发泄,便把气撒在小同学身上。针对这一原因,我首先指出班内同学也有不对的地方,然后和他一起分析在班内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归结到最后,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平时要遵守纪律,争取得到表扬,与班内同学交往时,不要斤斤计较,气量大,多帮助别人,必然会获得大家的信任,大家一定喜欢他。以后,我便有意识地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他在同学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同时他也乐意为大家做些好事,人际关系比以前和谐多了。
古语说的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我想,在对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方面,一定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理的需要,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鼓励他们完善自我,不断形成良好的情绪。
二、鼓励能帮学生找回自信
爱因斯坦小时候曾被老师称为“弱智”,而他的母亲却时时鼓励他,让他找回自信,成为了一个“巨人”。如果没有他母亲的鼓励,没有他的自信,也许就不会有“相对论”了。同样,给学生一句,“你能行!”让幼嫩的孩子在失败面前重建自信。我曾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心灵靠心灵去启迪,情感靠情感去激发,智力靠智力去培育,自信靠自己去添加,事实真是如此,如果我们给学生以粗暴、以冷眼,以偏心,那么收获到的可能是厌烦,偏激和违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是真诚,宽容,细腻的爱心。教给学生继续努力必定会成功的信念。一旦我们走进学生的心海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十分可爱的,都具有向上的潜能。
三、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学生与同学、老师相处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及其反应,如何分析这些情绪以及可以有哪些反应的选择,如何辨别和表达以及与人合作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并不只是通过班主任对学生的说教实现的,还要班主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情绪和与同事、学生之间的感情作楷模,所以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教导学生学会处理生活中的事情,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认可学生的情绪表现,并积极创造亲近和引导学生的机会;要积极地倾听学生的情绪宣泄,帮助学生确认各种情绪感受,协助学生拔出准确的情绪表达,并作出适当调整;引导学生解决现有的情绪问题,并为他们建立行为准则。
四、多关心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班级环境
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请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提供高压或放纵学生的环境。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发展,必须结合家庭教育实际,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直接监护人进行指导。学生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针对某些学生进行家访,让家长在家庭中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五、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老师既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也组织同学们集体讨论。采用竞赛的方法,使课堂上始终充溢着精神饱满,积极奋进的气氛。培养学生带着微笑看世界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情绪智力理论认为,情感、人格和道德一个三合一的关系。因此,作为班主任应当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并给予他们创设成功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
上一篇:联系实际 感受科技
下一篇: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积极情感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