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培养探究性阅读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问题是探究的源头活水。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在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因此语文教师以“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激起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课前质疑,是学生通过预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既提高了听课的目的性,又增强了听课的效率;学生自己能懂的内容解决在课前,不但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同时还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由于低、中、高年级的学习重点各不相同,所以对学生课前质疑的要求也要有所侧重。要求太高了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过低了又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把握好尺度十分重要。低年级以字词的认知为重点,引导学生着重对词语的音、形、义进行质疑,对简单句子的意思质疑;中年级以句段的认知为重点,引导学生对段中的句子关系、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进行质疑;高年级以篇的认知为重点,对课题、篇章中段落间的关系、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段,甚至标点的表达作用、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文写作方法等进行质疑。
二、鼓励学生课内质疑,获得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有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如在教学《跳水》一文时,当讲到“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把孩子救上甲板”时,有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为什么要让孩子跳水?这么危险!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救孩子了吗?”这个问题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孩子们思维的浪花。大家跃跃欲试,争着想出各种解救的办法……然后我引导孩子深入探究:他们的办法到底可不可行?通过探究让孩子们明白: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跳水”这个办法才是最佳的。这个课堂小插曲让我明白:鼓励学生“学中质疑”,既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探究乐趣,又可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引导学生课内质疑的时机。语文阅读教学除让学生“学中质疑”外,“据题质疑”、“读后质疑”也是课内质疑的好时机。
“据题质疑”是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疑问。在教学《提灯女神》一文时,我在教学导入时直奔主题,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难。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急于想知道“这个提灯的女人到底是谁?为什么人们称她为‘女神’”?这些问题就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思维,引发其探究课文的动机。
“读后质疑”是在学生充分阅读基础上的质疑,如第一课时,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情况下让学生质疑,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如果教者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组织第二课时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帮助了学生解疑答惑,又在学生自主释疑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其语文素养。
三、放手学生课后再疑,拓宽探究性阅读渠道
语文是本百科全书。书本里面的知识包罗万象,光靠读一本书是学不好语文的,即使是小学生,也要树立起在课外学语文,在社会中学语文的思想。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语文学习框定在课内,而要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课后再带着疑问,多渠道去探究书中的“谜”。如教完《左公柳》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植树造林为什么可以使‘丝绸之路’获得新生?”我立即抓住这个可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语文的大好时机,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去查资料,或请教家人。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再安排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上进行交流,既让学生懂得许多环保小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独立探究。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问题是探究的源头活水。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在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因此语文教师以“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激起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课前质疑,是学生通过预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既提高了听课的目的性,又增强了听课的效率;学生自己能懂的内容解决在课前,不但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同时还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由于低、中、高年级的学习重点各不相同,所以对学生课前质疑的要求也要有所侧重。要求太高了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过低了又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把握好尺度十分重要。低年级以字词的认知为重点,引导学生着重对词语的音、形、义进行质疑,对简单句子的意思质疑;中年级以句段的认知为重点,引导学生对段中的句子关系、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进行质疑;高年级以篇的认知为重点,对课题、篇章中段落间的关系、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段,甚至标点的表达作用、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文写作方法等进行质疑。
二、鼓励学生课内质疑,获得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有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如在教学《跳水》一文时,当讲到“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把孩子救上甲板”时,有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为什么要让孩子跳水?这么危险!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救孩子了吗?”这个问题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孩子们思维的浪花。大家跃跃欲试,争着想出各种解救的办法……然后我引导孩子深入探究:他们的办法到底可不可行?通过探究让孩子们明白: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跳水”这个办法才是最佳的。这个课堂小插曲让我明白:鼓励学生“学中质疑”,既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探究乐趣,又可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引导学生课内质疑的时机。语文阅读教学除让学生“学中质疑”外,“据题质疑”、“读后质疑”也是课内质疑的好时机。
“据题质疑”是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疑问。在教学《提灯女神》一文时,我在教学导入时直奔主题,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难。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急于想知道“这个提灯的女人到底是谁?为什么人们称她为‘女神’”?这些问题就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思维,引发其探究课文的动机。
“读后质疑”是在学生充分阅读基础上的质疑,如第一课时,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情况下让学生质疑,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如果教者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组织第二课时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帮助了学生解疑答惑,又在学生自主释疑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其语文素养。
三、放手学生课后再疑,拓宽探究性阅读渠道
语文是本百科全书。书本里面的知识包罗万象,光靠读一本书是学不好语文的,即使是小学生,也要树立起在课外学语文,在社会中学语文的思想。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语文学习框定在课内,而要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课后再带着疑问,多渠道去探究书中的“谜”。如教完《左公柳》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植树造林为什么可以使‘丝绸之路’获得新生?”我立即抓住这个可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语文的大好时机,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去查资料,或请教家人。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再安排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上进行交流,既让学生懂得许多环保小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独立探究。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利用“美术图片刺激法”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
下一篇:浅谈中学生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