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山区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在实施《标准》教学活动中,课程教学在教师主导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就概念、定理、例题等基础知识教学中浅谈我的教法:
一、概念教学是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过程
如初三几何在讲“圆的概念”时,教师先复习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在小学时学过的“圆”,然后让学生看课文相关内容,启发学生观察周围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使学生懂得“圆不仅在几何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车的车轮、汽车的车轮等为什么都做成圆形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圆的重要性。这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张白纸上用短线的一端套住铅笔,另一端固定画一个圆,然后提问如何给圆下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着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接着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足球是圆吗?2.如果线段OA绕点O旋转一周,而点O并不固定,那么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还是圆吗?3.如果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不到一周,那么另一个端点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是圆吗?4.确定一个圆的两个要素是______和______?等等,以上提问2、3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后回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地参与,学生不但容易记住了圆的定义,而且培养了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决定学习质量的直接因素,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定理的教学,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思维上的积极参与
如:初三几何在讲“垂径定理”的教学中,复习提问:1.什么是对称?什么是对称图形?2.举例说明什么是轴对称图形?3.如何制定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接着,要求学生动手在一张白纸上用圆规画一个圆,并画出任意一条直径(白纸要求透明一点为好),然后沿着直径对折,对光进行观察,会发现直径两边的两个半圆会重合在一起,接着让学生变换另一条直径,再观察情况是否有变化?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实验归纳:“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知道圆是特殊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无数条,以前学生知道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有限的)。整个数学过程结构紧奏,步步深入,让学生亲自动手和观察,增强娱乐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三、在例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寻求解题思路
例:已知圆O的弦AB、CD相交于点E,在B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之P,过P作切线PF切圆O于点F,且PF=PE,求证:PE//AD
引导分析:欲证PE//AD,只须证∠PEC=∠D,
而∠D=∠B,,故只要证∠PEC=∠B。
要证∠PEC=∠B,需通过让那些三角形相似(让学生观察图形,找出∠PEC与∠B分别在△PEC和△PBE中,只需证明△PEC∽△PBE),再从已知条件PF是圆O的切线出发,寻找相似条件。
教师提示到此为止,余下工作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解题的探索过程。并让学生自己写出证明过程,告诉学生这种证明分析思路叫做综合分析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解题思路,学生尝试探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调动起来。另外,教师对学生错误思路不轻以否定,要在讨论中肯定,并从中选优,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充分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在他们主动、深层次参与过程中,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和创造,学会学习,全面提高素质,要努力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会创新,逐渐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和应用的过程中,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听说训练
下一篇:启动内隐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