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启动内隐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内隐学习就是在不知不觉情况下的一种学习。学龄前的儿童无需系统地学习语汇和语法,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说母语,甚至达到了口语表达流利、顺畅的能力以及效果。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性有意识、有目的地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近年来引起广泛教育者、学术界值得探讨的有关内隐学习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动内隐学习,达到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之优良效果?为此,以下结合我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通过创设情境,在启动内隐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再现情景,以使学生获得如亲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般的情境感受。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或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在梁山好汉中,鲁提辖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之一。在他眼前、手中,毫不费吹灰之力仅用三拳就打死了人人痛恨的镇关西,从而大显英雄本色。作品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学生们在主题歌的情感感染、酝酿中,会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领悟文章内容的精髓所在以及作者的精巧构思;痛恨剥削者,与剥削者、黑暗社会抗争,鼓励人民起来反抗。通过创设情境,采用情境法,在启动内隐学习中使学生受到感悟和教育,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通过阅读欣赏,在启动内隐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中选编的教材,大都具有文学性又有思想性。如果教师能立足文本,通过品词析句,推敲品味,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那么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学就可以依附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内隐学习,感染、接受、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带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①文中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每一次写到背影,“我”有什么感受?②父亲送别儿子时一共说了几句话?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③文章开头交代“我”的家庭情况与“背影”有无关系?可否删去?教师可以通过以上这几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作者朴实而简洁的叙述语言中,在平凡的生活小事中,以深情的朗读去领会这位父亲的平凡、伟大 。再引导学生想想自己的亲人,特别是父母为自己做过哪些小事?让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自动接受了爱的教育、爱的洗礼,从而更加珍惜亲人,理解体谅父母,自然也就懂得孝顺父母。这样的熏陶远比那些生硬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通过比较,在启动内隐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说明问题、辨别正误、解决疑难的一种最普遍、最方便、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使用比较的方法,会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教师可以抓住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的呼唤,与当今我国对“天下寒士”的“安居工程”、“廉租房”、“救助站”等一系列政策比较,通过古今对比,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也在学生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四、通过迁移,在启动内隐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迁移作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可以被意识到,或许在无意识中产生。这一方法要求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例如,在教学报告文学《善待家园》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从课文中令人触目惊心的大量事实、无可辩驳的数据,认识到我国地质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明确“人祸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进而呼吁每个公民要善待家园。由地质灾害防治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如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沙尘暴、雪灾等)树立环保意识。然后由这些理论知识,引出“植树节(3.12)”、“世界地球日(4.22)”、“世界环境日(6.5)”的来由等,可见世界对环保的重视。这里,还可以更进一步由善待家园迁移到人际交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随着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内隐记忆研究热潮,无意识认知的影响迅速辐射到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内隐学习也在这个时候尾随着内隐记忆的热潮,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又一个研究热点。确实,内隐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形式,有其不同于“外显”认知学习的独到之处。内隐学习的作用及前景远比本文所述的要广、要深,本文只是对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方面的利用作了粗略的探讨。




上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下一篇:探讨中职生责任心的培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