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谈情感“诱导”后进生转化

      摘要:面对目前“新型的后进生”,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做好转化工作?实践证明,通过情感教育来步步“诱导” 后进生 ,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诱导 后进生 转化
      目前本人但任的班级中很大部分是后进生,而且这部分学生大都来自市区的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学生在性格上有着独生子女共性的特点:自我意识较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纪律观念淡漠,意志薄弱,自我约束力较差,对教师的批评也是巧言嬗变、振振有辞,往往是口服心不服,更重要的是缺少学习的动机,没有远大的理想,加之独生子女相对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的关爱有加,自觉或不自觉的娇惯宠爱,更加重了他们行为的散漫,使他们缺少责任感,没有奋斗的激情和欲望,物质上攀比,不尊重父母,也不理解教师等。经过一个时期的观察和思考,我决心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来“诱导”他们转化。实践证明,效果明显。下面就如何“诱导”,浅谈我的做法。
      一、通过情感教育进行了解是“诱导”的前提
      做好班主任工作最头疼的莫过于对后进生的教育管理。每一名后进生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模仿欲望等。班主任要通过与他们交流、谈话,走进他们的心灵,真正成为他们心灵之门的开启者来了解他们,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由于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有的父母离异,他们中有的对子女不管不问、互推责任,这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得一些孩子打架、抽烟、厌学、偷盗、爱惹事,态度粗暴,对教育他的言语听不进或当耳边风。对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用一般的简单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深入了解,对孩子的心理变化要细致观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接触到学生情感的“点”上。这种接触点往往是教师情感“诱导”的门路,是情感教育的源泉。例如,去年班上的丘某,上课情绪不对,常常在课堂上发呆,后来干脆就不学了。经过找他谈心、家访,我才了解到,丘某父母离异,母亲改了嫁,父亲在外打工,委托他姑姑照顾他的生活,使他精神受打击很大。了解情况后,身为班主任,我深感责任重大,于是在学校为他申请了困难学生资助款,并发动全班同学,给他很大的关心和帮助。从此。他心理上感到惭愧,感激之情由衷而发,思想觉悟也提高了,改正错误的决心也大了,教育效果比较理想。
      二、通过情感教育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诱导”更进一步
      许多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表明,班级中所开展的教育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师生之间应搭起情感的桥梁,经常保持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气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团结合作,教育的内容就能在情感的传送带上顺利通行。
      1、用“宽容和鼓励”去完美学生的人生。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宽容和鼓励,使学生看到进步的希望。爱迪生母亲的宽容使这个世界多了一位发明家。同样,为师者的宽容鼓励也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份真诚和师爱。教师应本着“一碗水也能救活几棵苗”的信念,在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以自觉、具体、亲切、真诚、严肃、持久之爱对待每一位犯过错误的孩子,使母爱和师爱融为一体,使自己所做的工作焕发出光彩。如:班上学生杨XX在刚进入班集体时,自由散漫,说话没有礼貌,上课说话、捣乱,不久又因与同学打架,受到学校和纪律处分。对于这样一个学生,我没有急于批评,而是进行多方面观察,与他交谈。在交谈中,我发现他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好像别人都欠他什么似的。他对同学冷漠无语,周末常在街上闲逛。这更让人感到奇怪。后来我才了解到,他原本也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学生,也是因为父母离异才变成这样的。当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大家都非常同情他。像他这样的孩子如不及时教育,给予特殊的爱,就会使他失去学习的信心,发展下去有可能走上邪路。为了能使他转变,我经常找他谈心,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家庭问题。我记不清多少次和他促膝谈心,多少次与他一路同行了。我的关心教育终于融化了他那冰冷的心。他开始变了,变得有礼貌、懂事了。他劳动积极,学习也比以前用功了,并且下决心毕业时要考上重点中学。
      2、做到爱心与童心融合。师心童化是消除师生心理距离,实现教育上心理默契的必备条件。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因此,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应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也是教师用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的魅力所在。爱的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教育,只有用爱才能滋润童心,也只有爱心才能够唤醒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当然,情感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情感。
      三、通过情感教育塑造道德意志行为是“诱导”的深入
  培养学生和道德意志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情促行”。有一学生经常迟到,经多次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有一天,他又迟到了,导致全班努力了半个学期即将可获得“文明班”的称号失之交臂。当时,他站在门口忐忑不安,羞愧难当。他等待着老师严厉的批评。同学们纷纷指责他,说不要让他进教室,要好好教训他一下。而班主任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耐心地询问了他迟到的原因。原来,他是半路上摔了一跤,车子骑不了了,一路跑往学校,然而还是迟到了。出乎意料的是,班主任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今天迟到有原因的,以后路上要注意安全。现在你回去把脏衣服换了,否则一上午都上不好课。缺的课老师会给你补上的。”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再也没迟到过。
  四、通过情感教育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诱导”的主体
  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科学、探索真理的过程并非坦途,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这里,光靠意志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情感上的激励。只有情、意相加,以情增意,才能使学生在追求真理的崎岖路上一往无前,才能使学生在攀登的历程中不仅感受到艰辛和困惑,更体会到欢乐和幸福。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后进生本来基础知识就薄弱,而又要在规定时间、规定场所、按规定程序接受规定的内容,这一系列“规定”使这种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而产生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消极影响。然而,在这样的情境下,由情感去“诱导”学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不良影响,在快乐融洽的情绪状态中把“强制性”活动转变为“主动性”活动,变“苦学”为“乐学”,则会收到良好效果。
      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特别是对后进生的情感激励和教育,可收到良好效果。所以,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要让自己的每一份浓浓的爱,化作缕缕的情,蕴于心、溢于表,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Flash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