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浅谈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教好语文这门课,就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树立新理念  改变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
      根据实际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是摆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在彼此质疑、交流与相互促进中深入。如教学《第一次真好》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第一次”,先让学生讲述交流后,让学生以“第一次”为题拟出作文提纲;再让学生结合课文,领略台湾作家张晓风是如何描述“第一次”的。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很快掌握了课文的主旨;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课文作比较,看一看有什么不同?由此领悟文章的精妙所在,学习本文的写法。
      2.变“巩固知识”为“张扬自我”
      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内化学生素质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模拟表演、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此插入事例更好)
      3.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来激励学生看书质疑,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
      4.变“检查知识”为“合作交流”
      师生间的学习交流、情感体验是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在阅读中培养语文素养
      1.在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借助课文,用充沛而丰富的情感、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将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土壤。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感受人文精神。教学中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风采。例如,在引导学生品评和回味作品时写下眉批或札记,随读而写,随感而发,旨在写下个人的阅读心得。它可以是概括式,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做精炼的小结;可以是联想式,由小说中的人物言行、情节而延伸至自身,家庭、社会等由此及彼的感触;也可以是质疑式,写出个人与作品中观点相异之处,写出个人对某些细节的思辨;还可以是格言式,对作品进行赏析、进行思考后得出富有哲理性的概述。
      2.在生活中汲取语文养料
      “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靠薄薄的课本是解决不了问题。” “要是我们把喜欢看书的学生由少数扩充到多数,这对课内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吕老的话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讲古人读书的故事,如悬梁刺股、囊萤积雪等,激励学生勤奋读书。(2)读给学生听,或组织学生收听评书,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进而吸引学生关注你所读的书。(3)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如郁秀的《花季·雨季》、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韩寒的《三重门》等,让学生了解广阔的生活世界。(4)结合课文,让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作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此外,教师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从每一位学生具体的读书状况出发,恰如其分地帮助学生制定好阅读计划(包括阅读目标、步骤、书目等),避免随意性:(2)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一般以摘抄为主),了解学生阅读进程。(3)不定期地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展示读书的收获。(4)密切关注读书懈怠的学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阅读计划。试想,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能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好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再是难事。
      三、在生活中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习时间不仅仅在课堂,学习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读物。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把语文引入生活,在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在生活中把握
      在生活中捕捉乐趣,在乐趣中培养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要求。记得有次上课前,教室里一片争论声。仔细听一听,原来是学生在讨论综合实践课的小制作。我灵机一动,随即让学生把自己的小制作拿出来比试:有的做洋娃娃,有的做驳壳枪,有的做小航模……看到学生都亮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后,要求他们口述自己的制作过程,然后写一篇文章。学生很快就写好了作文。参与实践解决了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的问题。由于把握住了生活中的偶然,语文与生活犹如一泓活水相沟通,课堂上活起来了。我想,学生的这段体验即便是多年以后也是一次美好的回忆。
      2.在生活中体验
      语文是育人的。教学生做人,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点滴情、点滴意挖掘出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体会,去表达。我曾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吃饭的时候给长辈夹夹菜,晚上给长辈洗洗脚,并让他们就此写自己的感受。这是针对学生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怜悯与感恩之心的现状而设计的一道“亲情作业”。过了几天,在我的殷切期待中,作文交上来了:
     “当我很不好意思地把鱼夹到妈妈碗中时,我发现妈妈的眼睛眨了几下,她的眼圈有点红了。”
      “今天是我第一次给爸爸洗脚,当我的手放在热水盆中为爸爸搓脚时,爸爸笑了,我也笑了。我觉得爸爸开心是我最大的快乐。”
      “爷爷脚上有坚硬的老茧,脚板也开裂了,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而我曾经还嫌他烦,实在是大不应该了。”
      学生写作文好像没以前难写了,许多稚嫩真诚的话语深深地感染着我。自从布置了亲情作业,学生变得懂事多了。懂得了人情,懂得了亲情,懂得了爱的付出,这样的作文才是鲜活的、真实的。生活多么需要这种回报之心!
      3.在生活中运用
      “学以致用”是一种教学境界。通过为团队活动设计串联词;向校长写建议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设想;为学校的艺术节、科技节、联欢会设计广告用语、海报;在校运会上当小记者;“三八”节、母亲节时给自己的亲人写感谢信;给县长发信批评社会上乱用错别字,建议纯洁县城的文字形象;积极开展主题调查活动,在活动中做好“找资料、调查、整理和写作”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当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表扬与鼓励时,成就感会促使他们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教育就会在真实具体的互动交际中变得亲切。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只有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课堂知识有机融合,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才可以涵养学生的审美观,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高考数学应用题的解法浅析
下一篇:作文教学之我见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