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我见
我在平时的教学观察以及教学积累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写作时缺乏激情,没有少年儿童应有的真情实感,作文写不出真切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常常是言之无物,平庸无聊,形式呆板,无病呻吟,既没有思想,也没有情感,甚至不少是废话连篇。我认为,这些问题反映在学生作文当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学生写作心理和个性的缺失,作文心理资源的贫乏,没有独特的心灵感悟与人生体验,许多作文既不是心灵的折射,也很少有当代青少年应有的青春活力,往往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地释放出个性活力,写出真切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的探讨和实践:
一、调动展示个性活力的写作情感
学生在写作中个性情感很重要,是积极寻求,还是消极应付,是兴味盎然地动笔,还是厌恶排斥,往往直接影响作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写作的效果。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个性情感:
1.激发个性写作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还不够成熟,记忆中的积累也不多,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眼前发生的事情,而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却经常抛到脑后,不能或者不愿回忆和思索。正因为他们对刚刚发生的事情特别感兴趣、记忆最清楚、观察最仔细、感情最浓烈,也最善于记叙、最容易表达,所以如果抓紧在这个时候让他写当前发生的事情,无疑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大好时机,而且也是比较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而给予一个过去的、远逝的生活或者感情状态的“命题”,让他们去搜肠刮肚地回忆,然后作文,则无异于给他们出了一个违反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写作,就只可能是强打精神了。
2.创设个性作文的成功体念
学生渴望被人承认,被人欣赏,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学生意识到他的作文将有许多读者,那么他写作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写作态度也会更认真,写作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对于这一点,我有如下两个主要的建议和做法:
a、以“书”代本,增强自信。具体做法是:改革作文本的方式。取消大作文本,每次课堂大作文的定稿不是抄在作文本上,而是誊写在教师统一发放的稿纸上,然后装入塑料公文袋里,使观感更强烈。由学生自己设计封面,自己拟好书名,作文纸的排版、划线、书写、添色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每学期写作20次左右,期末装订成“书”。在写“书”的过程中和成“书”之后,均由学生在班里自由传阅,而不仅仅是放在老师办公室。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文也可以在班上交流了,甚至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了。
b、激活讲评课堂,展示个性精彩。我们可以在每堂语文课之前的几分钟读一两篇内容鲜活、感情真挚的学生课外练笔,以使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享受到“发表”的快乐和荣耀。在作文讲评课上,可以专门设立一些诸如“佳作亮相”、“片断欣赏”、“妙语连珠”等栏目。“佳作亮相”,就是让本次最佳作文的作者上台朗读其佳作;“片断欣赏”,就是选取一些作文中的精彩段落让作者上台朗读;“妙语连珠”,就是捕捉学生作文中很生动的一两句话让作者上台朗读。
二、引导学生从个性体验中积累素材
从平时的教学当中,我们了解到学生遇到的头号写作难题便是“没什么可写”,缺乏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这个难题,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学生的素材积累: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寻找自我,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审视生活,教学生学会主动观察。首先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并且要细致、全面、认真。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景物、四时变化等等,都可以纳入观察的范围当中。同时,要指导学生用一颗自我的心去感受生活,即观察时不仅要调动眼、耳、鼻、嘴、手等各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我们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工夫。
我们可以在班上建立班级图书角,积极向学生推荐《课程标准》中建议的那些中外名著,鼓励学生至少存放人手三册以上课外图书,安排专人管理,把书籍和拥有者的名册造好,人手一份,大家按名册相互借阅,这样,一个班级拥有一百多本图书,足够学生几年内交换阅读了。教师要指导他们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让他们摘录精彩片段,积累名言警句,丰富自己的语言;让他们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建议他们写读书札记,以写带读,以读带写,然后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分享阅读的快乐和收获,并做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写作,学生当然不会觉得“没什么可写”了,而且还将掀起美丽的浪花!
三、指导能展现个性的有效练笔方法
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要勤写多练。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保证足够的练笔次数,而最简单易行又最有效的练笔方式便是写日记。
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重要手段,它的最大作用首先就是帮助我们学会选择素材,选择一天当中发生的那么多事情和思想中最有意义、最不能忘怀的内容加以记录。而文字记录的本身,对于作文技巧当中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来说,自然是写得多了,便会用来顺手。有许多语文名家大师都十分重视日记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日记是学做文章的一个最好方法”。学生写日记成了习惯,素材可以信手拈来,笔头也日渐娴熟,再写什么大作文就不会感到困难了。这也是学生作文个性化最好的体现。
四、搭建展示个性交流的评改方法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和讲评让学生几乎没有操作权和发言权,差不多都是由老师一手包办。学生只能唯听教师之命,又何谈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在评改实践慢慢摸索出一套可操作见实效的方法。
第一步:课外自改自评。一篇作文写完以后,给一天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自改。为了不让这种课外自改流于形式,我要求每位学生在文末写上自改心得,即自评。内容包括:一是自己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优点,这是为了使学生在写作时就尽可能做到态度认真;二是在修改时发现了什么问题,要求分条陈述修改的内容;三是通过修改,自己有什么新的认识,或者对以后的作文有什么希望等。
第二步:课内互改互评。这一步是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进行,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但如何合作才能达到真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呢?经过思考,我认为,首先分好组很关键。像现在一个班一般有五六十位同学,把他们分为十组,每组五六人(人多了不行,人多嘴杂,修改难以落到实处),按作文水平的好中差搭配,名单在一个学期内基本上固定下来,并且每组还任命一位作文水平较高、能力较强、认真负责的小组长。然后就是组内成员坐在一起,按照修改作文的内容和方法逐篇将作文进行宣读、讨论、交流。接下来,组长将集体评改意见打好草稿,交给写作者看过并取得认可后,填写到自评意见的下面。
在整个互改互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不厌其烦的巡视指导。对学生评改时争论不休的疑点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再如发现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并面向全班进行讲解。同时,还应该发现学生中有无典型的作品,可以请小组长推荐,以便下次作“朗读讲评”时心中有数。互改互评结束之后,作文收上来,教师可以每次只是全班“扫描”之后再有选择有重点地批阅十几份作文,并签署自己的意见。
最后,就是习作讲评了。我采用的主要方式是“朗读讲评”,即让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优秀习作、精彩段落、生动语句,多表扬多鼓励,少指责少苛求,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遇到较差习作中存在的较为严重且又必须在全班讲评的问题,则绝对要隐去其名,以平和的语气、关心的态度来朗读来点评,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不能让学生在写作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扼杀学生的个性张扬,要让学生有抒发自我生命体验的空间。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弘扬个性创造机会,并加以方法指导,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现个性活力。
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地释放出个性活力,写出真切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的探讨和实践:
一、调动展示个性活力的写作情感
学生在写作中个性情感很重要,是积极寻求,还是消极应付,是兴味盎然地动笔,还是厌恶排斥,往往直接影响作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写作的效果。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个性情感:
1.激发个性写作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还不够成熟,记忆中的积累也不多,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眼前发生的事情,而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却经常抛到脑后,不能或者不愿回忆和思索。正因为他们对刚刚发生的事情特别感兴趣、记忆最清楚、观察最仔细、感情最浓烈,也最善于记叙、最容易表达,所以如果抓紧在这个时候让他写当前发生的事情,无疑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大好时机,而且也是比较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而给予一个过去的、远逝的生活或者感情状态的“命题”,让他们去搜肠刮肚地回忆,然后作文,则无异于给他们出了一个违反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写作,就只可能是强打精神了。
2.创设个性作文的成功体念
学生渴望被人承认,被人欣赏,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学生意识到他的作文将有许多读者,那么他写作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写作态度也会更认真,写作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对于这一点,我有如下两个主要的建议和做法:
a、以“书”代本,增强自信。具体做法是:改革作文本的方式。取消大作文本,每次课堂大作文的定稿不是抄在作文本上,而是誊写在教师统一发放的稿纸上,然后装入塑料公文袋里,使观感更强烈。由学生自己设计封面,自己拟好书名,作文纸的排版、划线、书写、添色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每学期写作20次左右,期末装订成“书”。在写“书”的过程中和成“书”之后,均由学生在班里自由传阅,而不仅仅是放在老师办公室。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文也可以在班上交流了,甚至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了。
b、激活讲评课堂,展示个性精彩。我们可以在每堂语文课之前的几分钟读一两篇内容鲜活、感情真挚的学生课外练笔,以使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享受到“发表”的快乐和荣耀。在作文讲评课上,可以专门设立一些诸如“佳作亮相”、“片断欣赏”、“妙语连珠”等栏目。“佳作亮相”,就是让本次最佳作文的作者上台朗读其佳作;“片断欣赏”,就是选取一些作文中的精彩段落让作者上台朗读;“妙语连珠”,就是捕捉学生作文中很生动的一两句话让作者上台朗读。
二、引导学生从个性体验中积累素材
从平时的教学当中,我们了解到学生遇到的头号写作难题便是“没什么可写”,缺乏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这个难题,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学生的素材积累: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寻找自我,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审视生活,教学生学会主动观察。首先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并且要细致、全面、认真。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景物、四时变化等等,都可以纳入观察的范围当中。同时,要指导学生用一颗自我的心去感受生活,即观察时不仅要调动眼、耳、鼻、嘴、手等各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我们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工夫。
我们可以在班上建立班级图书角,积极向学生推荐《课程标准》中建议的那些中外名著,鼓励学生至少存放人手三册以上课外图书,安排专人管理,把书籍和拥有者的名册造好,人手一份,大家按名册相互借阅,这样,一个班级拥有一百多本图书,足够学生几年内交换阅读了。教师要指导他们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让他们摘录精彩片段,积累名言警句,丰富自己的语言;让他们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建议他们写读书札记,以写带读,以读带写,然后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分享阅读的快乐和收获,并做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写作,学生当然不会觉得“没什么可写”了,而且还将掀起美丽的浪花!
三、指导能展现个性的有效练笔方法
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要勤写多练。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保证足够的练笔次数,而最简单易行又最有效的练笔方式便是写日记。
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重要手段,它的最大作用首先就是帮助我们学会选择素材,选择一天当中发生的那么多事情和思想中最有意义、最不能忘怀的内容加以记录。而文字记录的本身,对于作文技巧当中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来说,自然是写得多了,便会用来顺手。有许多语文名家大师都十分重视日记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日记是学做文章的一个最好方法”。学生写日记成了习惯,素材可以信手拈来,笔头也日渐娴熟,再写什么大作文就不会感到困难了。这也是学生作文个性化最好的体现。
四、搭建展示个性交流的评改方法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和讲评让学生几乎没有操作权和发言权,差不多都是由老师一手包办。学生只能唯听教师之命,又何谈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在评改实践慢慢摸索出一套可操作见实效的方法。
第一步:课外自改自评。一篇作文写完以后,给一天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自改。为了不让这种课外自改流于形式,我要求每位学生在文末写上自改心得,即自评。内容包括:一是自己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优点,这是为了使学生在写作时就尽可能做到态度认真;二是在修改时发现了什么问题,要求分条陈述修改的内容;三是通过修改,自己有什么新的认识,或者对以后的作文有什么希望等。
第二步:课内互改互评。这一步是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进行,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但如何合作才能达到真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呢?经过思考,我认为,首先分好组很关键。像现在一个班一般有五六十位同学,把他们分为十组,每组五六人(人多了不行,人多嘴杂,修改难以落到实处),按作文水平的好中差搭配,名单在一个学期内基本上固定下来,并且每组还任命一位作文水平较高、能力较强、认真负责的小组长。然后就是组内成员坐在一起,按照修改作文的内容和方法逐篇将作文进行宣读、讨论、交流。接下来,组长将集体评改意见打好草稿,交给写作者看过并取得认可后,填写到自评意见的下面。
在整个互改互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不厌其烦的巡视指导。对学生评改时争论不休的疑点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再如发现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并面向全班进行讲解。同时,还应该发现学生中有无典型的作品,可以请小组长推荐,以便下次作“朗读讲评”时心中有数。互改互评结束之后,作文收上来,教师可以每次只是全班“扫描”之后再有选择有重点地批阅十几份作文,并签署自己的意见。
最后,就是习作讲评了。我采用的主要方式是“朗读讲评”,即让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优秀习作、精彩段落、生动语句,多表扬多鼓励,少指责少苛求,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遇到较差习作中存在的较为严重且又必须在全班讲评的问题,则绝对要隐去其名,以平和的语气、关心的态度来朗读来点评,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不能让学生在写作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扼杀学生的个性张扬,要让学生有抒发自我生命体验的空间。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弘扬个性创造机会,并加以方法指导,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现个性活力。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下一篇: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