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市福利院为每一位院民购买了一套衣服和过年的糖果
示范福利中心康复站副站长刘国煌正给病人检查身体。
天气很冷心里很暖
槎城的正月初三,张灯结彩,到处充满着浓浓的节日气息。下午4 时,骤雨初歇,记者来到河源市社会福利院,整洁的院子里灯笼高悬,给整个院子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为了让院民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福利院里购置了充足的年货,为每一位院民购买了一套衣服,还有过年的糖果。年夜饭的菜谱有鸡、鸭、鱼肉等。一位名叫汤燕青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尽管天气十分寒冷,但老人们的伙食并未受到影响。在防冻取暖方面,福利院也做足了准备。“在这里,我们将每一位老人都像我们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这过年跟平时一个样。” 小汤说。
在小汤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间宿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迎上前来,给记者让座。这位老人姓何,今年已是70 多岁,源城区墩头村人,2006 年住进了市社会福利院。何伯宿舍地板干干净净,桌椅板凳摆放整齐,床上被单干净整洁,让人感觉到那里就是一个温暖舒适的家。
当记者问及生活得怎样时,何伯兴致勃勃地说:“在这里住,心里踏实,管理人员精心照料,一丝不苟,无论在医疗、护理,还是日常饮食上,我都不用操心。身体比原来胖了好几斤,有个头疼脑热的,还有专人照顾。”
在老人们的传统习惯中,过年一般都要吃大鱼大肉。但大鱼大肉吃多了,也并不是好事。这不,记者刚出公寓就遇上示范福利中心康复站副站长刘国煌,他刚给一位老人检查完身体。刘国煌告诉记者,刚才检查身体的老人今年已是92 岁,身体没有大的问题,只是有些感冒。说起他的工作,他说,这里跟平时一样,但今年与往年相比就更忙。由于今年春节天气冷,院里老人室外活动量减少,每天又鱼肉不断的,这样老人就易犯病。他每次给一些老人检查身体都不忘提醒,过年大鱼大肉要适量吃,不能过量吃。但由于一些老人有些小孩脾气,他们也只能建议。考虑到吃肉易上火,福利院还煲一些凉茶给老人喝。
“外面的天气很冷,我们的心里却很暖,这是今年冬天我们最大的感受。”今年76岁的张老汉说。本报记者 张涛
送走了旧客又迎来新人
2 月15 日,农历正月初二,新春佳节。
尽管是新春佳节,但张标仍和平日一样,早早就出了门。上午8 点半,张标准时来到位于双下路的市救助站大门左侧的业务股办公室。办公室不大的空间内,摆放着三四张办公桌,股长张标和他的三四名同事就挤在这个狭小的房间内办公。
侧身穿过办公桌和墙壁间逼仄的空隙,张标坐到办公桌前,打开电脑,一边整理昨天的表格,一边向另外两名同事询问,救助区内还留有多少接受救助的人员。
半小时后,手头的活儿忙完了,张标和两名同事开始每日的“例行巡查”——前往救助区查看卫生情况,和在此留宿的人员拉拉家常,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是打算回家还是留在广东找工作。
昨夜,站内共有三名外来人员在此留宿,分别是来自湖北的张文胜、来自河南的李胜利和来自湖南的吴小毛。当张标走进房间的时候,3 人已经起床,大伙随意聊过几句后,张标开始一一询问了他们各自的打算。张文胜和吴小毛告诉张标,打算今天去广州投靠老乡,而李胜利则准备初三再走。
叮嘱了一句“大家先洗漱下吧, 10 点半左右开饭”,张标就到后勤部通知厨房的阿姨准备饭菜,而此时,两名同事已经将救助区和站内大院的卫生打扫了一遍。
回到办公室,张标正准备前往车站为张文胜和吴小毛购买车票时,办公室门前走进3 名前来申请救助的人员。打量了几眼前来救助的人员,简单询问过几句后,张标初步断定,这3 人所述情况大致属实,符合救助条件,于是,翻开登记簿,麻利地登记好 3 人的资料信息,就起身将3 人带到救助区内,安排房间和床位,并详尽地告知3 人,厨房和卫生间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开饭。
张标告诉记者,多年来的工作经历,让他和他的同事们练就了一双 “火眼金睛”,有人上门求助,大伙扫两眼,聊几句,基本上就能判断出此人所述情况是否属实,是否属于真正有困难确实需要救助的人员。
合上登记簿,张标看了下时间, 10 点半了,赶紧起身前往老城汽车站为张胜利、吴小毛和另外一名刚到的接受救助者购买车票。11 点多,张标回到救助站,将刚买到的3 张车票一一分发下去,告诉他们到车站的乘车路线。见3 人一脸茫然,早有准备的张标掏出随身携带的纸笔,画了几张简易地图,标识出具体的乘车路线,然后又发给每人2 元钱的零钞,作为乘坐公交时的费用。
据市救助站负责人介绍,作为向困难群众提供临时救助服务的机构,该站自成立之日起,就从未在春节时放过一天假,每年春节,大伙都是在站里度过;去年全年,该站共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2317 人次,今年春节期间,前来求助者的数量为49 人,同往年相比大致持平。本报记者 周焕
刘鹏帮助回家的旅客提行李。
回家的路相通,我们送你回家过年
他们收入不高,春运期间几乎没有节假日,一天工作近12 个小时,不能回家过年习以为常,他们就是铁路职工。在春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他们是一群不该被遗忘的人。
高音喇叭被喊坏
2 月22 日,大年初九,在一场小雨过后,太阳从云层中探出身影,辐照大地。在又一次送走并迎来一批旅客后,刘鹏同其他客运员一样,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值班室,稍作休息,准备迎接新一轮紧张繁忙的工作。
刘鹏是第一次参加春运工作,1 月30 日春运正式开始后,他就参与其中。据他估算,河源火车站春运期间平均每天要接送旅客2000 人以上,而车站工作人员实行两班倒,每班25 人左右。相当于25 人要做好接待2000 人的工作,工作劳动强度很大。“在大年三十组织旅客上车时,由于人数太多,站台上火车、人声夹杂在一起,我手里的高音喇叭都被喊坏了。”
刘鹏告诉记者,参与春运到现在,感觉最累的不是双腿,而是嗓门。他曾在进站口担任检票工作,同时为旅客提供咨询服务,反反复复地回答“车次信息”、“公交车怎么坐”等问题,对于旅客提出的无理要求,还必须耐心应对,不能发火。刘鹏清楚地记得这么一件事,2 月9 日,几位旅客手持东莞东始发的实名制车票要求进站上车,刘鹏解释说实名制车票不能在非实名制车站上车,并已张贴了通告。但旅客不买账,认为这是车站单方面的霸王条款,非要他出示正式文件。刘鹏感到很无奈,只好用对讲机进行求助,直到同事把文件送达才解围。
“其实嗓子最累的不是我们,而是售票员。一名售票员平均每天售出500 张车票,每售一张票平均说6 句话,一天就说3000 句话。很多人都有咽喉疾病。”刘鹏说。
感触回家的艰辛
“开始放客了!”候车大厅一阵骚动,乘坐K446 次往西安方向的乘客纷纷拿起行李,向闸口靠近。临时客运值班员贺琳走在站台上喊着: “ K446 次列车马上可以上车了,请各位旅客核对手中的车票,注意安全,不要上错车!”贺琳一边喊一边低声向记者介绍,始发车少、过往车多是车站的特点,旅客的安全乘降是车站工作的大头。而春运期间旅客上车心切,无序混跑容易造成拥堵、摔伤,出现上错车,她的工作就是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贺琳如今还是一名大一的学生,是河源火车站聘请的35 名临时客运员的其中一员。“以前老觉得铁路的人脾气不好,现在我知道误解了他们。”贺琳说,铁路工作人员一天工作 12 个小时,眼睛熬红、嗓子喊哑。每每看到列车爆满,旅客因挤不上车而在原地沮丧时,贺琳都忍不住地一阵心酸。同时她眼前经常浮现这样的情景,若干年以前,这些挤车的旅客中,有着自己父母的身影,“真正懂得了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
“回家的路是相通的,让每一个人都能回家过年是我们共同的期望,希望彼此都能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在度过了20 多天的春运生活后,贺琳感触很多。本报记者 叶能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