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本报记者在全国各地过年 经历一样的春节不一样的年俗

>编者按<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节日里,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由于地域不同,各地的庆祝方式又有所不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各种各样的民俗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过年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大多都回家和亲人团聚,本报记者也不例外。今年春节,本报的记者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过年。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春节期间他们把回家过年的所观、所想通过点点滴滴写了出来,虽然表达的东西不一样,但却是他们对家乡的亲切感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地不同的年俗以及这几年家乡所发生的变化等。今天起,本报推出《记者回乡见闻·年俗》、《记者回乡见闻·变化》两组特别报道,以飨读者。

      春节期间,安徽南方一场瑞雪过后,艳阳高照。舞龙灯、走马灯、舞狮子等多种民俗活动在各地随之展开。最常见的是走马灯,几十个人穿着华丽的戏装,扮成“三国”里的各种人物在一个大操场上伴随着锣鼓、爆竹和喝彩声走出各种阵形,演出“三国演义”中多个故事,很是热闹。图为芜湖某地走马灯的场景。本报记者 朱许龙 摄

除夕夜“辞年” 稻草龙迎新年

本报记者 黄丹

过年地点:湖南岳阳

      老家在岳阳市一个山区小镇,那里有着原汁原味的湖湘农家风情,自从毕业离家后,一直待在河源,这次终于能够回家过年,我的憧憬可想而知。

      小时候是最盼望过年的,原因无它,除了热闹外,按家乡的风俗小孩是要到处辞年、拜年的。除夕夜就近走亲访友为“辞年”,也称 “辞岁”,特别是小孩们,打着灯笼去“辞年”,不管认不认识,主人家都会很高兴,会赏以糖果、鞭炮或零钱。大年初一则是拜年,在白天进行。往往一次辞年拜年下来,收获的糖果、鞭炮非常多。

      这次大年三十傍晚,天公似乎不作美,寒雨一直在飘,本以为前来辞年的小孩可能不多,不料年夜饭刚刚吃完,大家围着火炉正喧哗欢笑。“辞年啦!”门外几个嫩嫩的声音传来。到外面一看,哟,三五成群的小孩们已经挨家挨户地串门,大孩子拖着小孩儿,有的打着手电,有的提着精致的小灯笼,眉飞色舞,有说有笑,热闹得很。

      到了正月就要开始拜年了,初一给本家拜年,初二则是舅家,随后就是其他亲戚了,基本上是到处走。而到了初五晚上,灯影暖融融的小巷里突然沸腾起来,时不时响起一阵鞭炮声。两名中年男子在家门口恭恭敬敬地拱手作揖,将一份年贴送进家门,声明是另一个村的草龙队。父母客客气气地接了,准备好小串鞭炮和红包。

      很快,十多个人高舞着背脊插香的“草龙”飞将过来了,旁边还有敲锣打鼓伴奏,家人赶紧放鞭炮迎接。“草龙”是用稻草扎成,约有十来节,每节龙身上都插有香,持龙头的是个中年农民,身手矫健,而其他的多是十来岁的男孩子,机灵活泼。另一人擎珠,在龙头前逗引挑戏。一龙一珠,上下翻腾,舞动时点燃的香似星光闪耀,惹得围观的人喝彩不断。龙行一步,百草皆青;草龙腾舞,五谷丰登。在乡人眼中,草龙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祥物。

客家传统年味仍不变

本报记者 陈仕平

过年地点:广东梅州

      世界客都,广东梅州。我的家乡 ——兴宁新圩镇寨塘村,离省城不到 400 公里,四面环山,一条公路贯通全村,屋前菜园稻田,屋后茂林绿竹,秀丽而宁静。今年回家,又一次感受到了家乡春节的氛围。

过年分三个阶段

      百节年为首,在客家人眼里,春节是最为热闹的,一般分3 个阶段:从腊月二十四“入年架”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进入 “ 入年架”,家家户户就开始筹备年货。

      腊月二十七的圩里,到处弥漫着节日喜庆的气息,拥拥挤挤的人群、种类齐全的年货、又大又圆的大红灯笼和那各式各样的春联等等,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满载年货,场面甚为热闹。

传统年味仍不变

      作为客家人,每年过年,不做腊味、蒸甜粄或发粄、炸“金团”就不像过年。每到年前,家里人都会做一些腊味,如腊猪耳朵、腊猪舌、腊猪大肠等。进入“入年架”,每家每户都会蒸上一笼甜粄或发粄,和炸一些 “金团”。

      与往年一样,一到家门口,便看到墙上的竹篙挂满了一串串腊肉和腊肠。据妈妈说,这些腊味都是在前一个星期做好的;今年由于家里不够人手,就特意叫人家订做了一笼甜粄。“今年天气好,赶上了,到过年时正好可以吃上!过了年也可以带点出去吃……”

      回到家,最想念的亲戚要数姑妈。驱车四五公里来到姑妈家,从老远就看到侄子侄女喊着跑来。已有几年不见,姑妈又老了许多,一双熟练的老手正不停地执着筷子酿豆腐,粗略数了一下,十块豆腐中有两块“破”了(客家人酿豆腐经常把不酿 “破”视为手艺高)。因为数量较多,姑妈说,把酿好的豆腐先用油炸干,便于保存,除夕之夜开始就可以食用。

山里娃爱逛大街

      大年初二一大早,我就被妹妹和几个同龄的邻居吵醒了,她们年前就 “谋划”好到兴城(兴宁市区)逛街游玩,我便掺合着和她们逛了一天。天虽冷下着雨,但并没有打消她们逛街的热情,打着雨伞,拎着大包小包到处逛。走在大街上,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热闹繁华和霓灯闪烁,但几条街道的商店和超市里人气都很旺,开心的笑容洋溢在每个满载而归的人的脸上。邻居小妹淑平告诉我,她们同学几乎每年过年都会约好时间到市区游玩。是的,随着交通便利,家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过年到城里逛街玩乐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

过年中找回儿时的快乐

本报记者 刁城帮

过年地点:龙川新田

      过年,对儿时的我来说是最快乐的时光,但总感觉过得太快。长大后多少个春节在城市度过,儿时的这种快乐已成为了一种记忆。现在回想起来不免心中涌起一股心酸。虎年春节,难得携家人回老家,假期虽然不长,但却让我找回童年的快乐。

      年二十八,终于回到了龙川农村老家。一路上车挤人倦,但一到家一身的疲倦顿时消失,我很快就投入到准备捞鱼、杀猪、磨豆腐等备年货的工作中去了。

      大叔说准备“放”鱼塘,说干就干,我带着侄子等一帮年轻人,急不可待地跳下鱼塘,摸起鱼来。在鱼塘里一阵乱战后,身上湿了,脸上沾满泥,个个成了大花脸。虽然当时气温只有5 摄氏度,但大家都感觉不到冷。看到我浑身都是泥水,老妈心疼地说,快点去换衣服,别冻着感冒;这么大了还像当年小时候一样贪玩。我在想,其实,我不是贪玩,我寻找的是快乐,是儿时的快乐!

      早年离家从戎,阔别家乡多年。杀猪宰鸭、磨豆腐,炸油果,这是客家农村不可缺少的过年必备品。看着餐桌的一道道客家菜,自己却不会做。像磨豆腐要放多少石膏,怎样才能使做出来的豆腐又嫩又滑等等,作为一名地道的客家人,说起来有点脸红。家里人说,这也是一种文化,也要好好学一下。于是,在这次备战年货中,我成为一名老学徒,学传统的客家文化,笨手笨脚地跟着学,心里虽别扭,却是快乐的。

      有人说城里酒楼的菜肴多丰盛,我却想说,如今的农村,过年的菜肴不仅丰盛且是美味。年三十的晚宴,摆在桌上的12 道菜,百分百是自产的,都是绿色食品,每一道菜都是美味十足。在闲聊中,家里人说,现在种养出来的东西大都留着过年吃,不再像八九十年代一样舍不得吃而拿去卖了。可见,农村人的生活富裕了,观念也在改变。

家乡年年变  不变是年俗

本报记者 罗军

过年地点:广西陆川

      我每年都回老家过年,过年的总体感觉是家乡人民的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好了,但这年味却越来越淡了。唯一能透出年味气息的,只有家乡那貌似有点古老的年俗。

大年三十拜神

      大年三十,上午,村子里依然平静如初。晌午,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杀鸡的杀鸡,宰鹅的宰鹅,打扫卫生的打扫卫生……下午三点,在家门口,大家开始摆桌子作供台。供台摆好后,端出煮熟的鸡鸭以及其他供品,摆上茶杯酒杯斟满。尔后,开始祭拜天地和祖宗。拜完天地和祖宗之后,村民们还要将供品等领回,装在两只大箩筐里,然后挑着再到村里的山神庙、土地庙、祠堂进行祭祀。

      拜完神便开始做年夜饭。吃年夜饭前各家要张灯结彩,贴门飞、春联、门神。门飞一般大门贴五张,房门贴三张,窗户贴一张,厨厕、主人房、偏房甚至猪、牛圈都要贴。家家户户贴上了门飞、春联、门神,这时,过年的喜庆气氛开始弥漫开来。

      吃过年夜饭后点上长明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吃零食,守岁。守岁守到子时就可以了,子时的钟声一响家家户户争相燃放新年鞭炮。

初二拜年初三不访亲戚

      大年初一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开年炮。放了开年炮,各家聚集于村中的祠堂,焚香点烛,祭拜祖先,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少平安”,接着燃放鞭炮。堂上团拜欢声洋溢,晚辈向长辈道喜、祝福时,长辈赏以红包,名为“发新年彩”。这一天人们首次见面,都会道一声 “恭喜发财”。

      春节的拜年活动是从年初二开始的。这天一早家家户户杀大阉鸡祭祀祖先和社头(土地庙)等,燃鞭炮、福纸,叫“烧开年纸”。烧了开年纸才能开始走亲戚。走亲戚要带上自制的年糕、糯米粽、糕点、糖果等。回娘家的一对新人大多要挑一个年礼担,年礼担是一对有盖的漂亮竹篮,内装鸡、米、面、酒、肉、糖、饼、米花、年糕等。女婿挑去岳父母家的年礼担,除了一般的年礼外,一定要有肉和面。

      正月初三一早,家家户户开始忙着把除夕夜燃放的鞭炮纸屑,扫出收集起来倒在村口。倒垃圾时人们口中念念有词:“富的来,穷的去。”这叫送穷鬼。在正月初三这一天,旧皇历说这一天“诸事不宜”,所以在我们当地初三忌走亲戚。

添丁人家初十挂灯

      春节期间,挂花灯在我们那里也是最为隆重和热闹的一个年俗节目。在我们家乡的年俗中,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初十那天要到社头、祠堂和自家厅堂挂灯。灯是用彩纸扎的花灯。挂灯那天,主人办酒席款待前来恭贺的亲戚朋友,这叫吃挂灯酒。这一天,村子里最为热闹,主人家不但摆酒,还花钱请来舞狮队贺灯,有的还请人放露天电影或唱戏,一闹就是几天。挂在社头的花灯要一直挂到正月十六才烧掉,叫完灯。完灯后春节就算结束了,人们便开始投入到紧张的春耕工作。






上一篇:春节市福利院为每一位院民购买了一套衣服和过年的糖果
下一篇:出租车乱涨价何时休 网友直言此乱成河源最大伤疤之一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