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埔河曾被人戏称为“黑龙”江 经整治变得干净靓丽了
阅读提示
我们常说,人逐水草而居,城依河道而建。河流,是城市诞生的摇篮,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
蜿蜒于新市区的东埔河,润泽着一方水土、人文。但是,长久以来,它因为脏、乱、臭问题严重,被一些人戏称为“黑龙”江、“龙须沟”。不过,你现在到东埔河走一走便会发现:“黑龙”江不黑了,“龙须沟”变宽了,我们的东埔河正在逐渐恢复“河水清且涟漪,两岸杨柳依依”的美貌。
自2008年4月开始,我市全面治理东埔河,清理河道垃圾、淤泥,实施治污染工程,清除河岸上游的养猪场,逐步改造沿河两岸道路和绿化景观等,以达到“水更清、河更洁、路更畅、灯更亮、树更绿”的目标。
现在,经过治理后的东埔河变了,变得更干净,更靓丽,它重新妆点,成为了缠绕新市区的一条绿色飘带。
东埔河整治是市委市政府一项重要民心工程,同时,有效地推进了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整治后的东埔河变得干净靓丽了。本报记者 陈双焱 摄
2008 年5 月8 日,市委书记陈建华、市长刘小华参加东埔河清淤。
整治 还东埔河以清波
破题,始自2008年。
为彻底改变东埔河脏、黑、乱、臭的状况,在这次治理行动中,我市提出要做到“截污水、清河道、除垃圾、引活水、盖局部”,加快推进了东埔河治污工程,启动了沿河两岸道路工程、绿化美化工程、栏杆及路灯工程、河道局部加盖封闭工程、河堤防护工程、7 座小桥的改造维修加固工程等项目。这些工程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为重点,以保护和恢复沿河景观及自然生态为主要任务,重塑东埔河自然、优美的形象。
治水先治岸,作为东埔河综合整治工程的重中之重,相关建设方着重实施了河道清淤、河堤防护、河面局部覆盖、修建截污渠和集污管网,还在沿岸拆除违法建筑,加建围墙、栏杆,清除分隔凌乱的菜地,增设垃圾桶,并对东埔河上游的养猪场进行了清理。
治理东埔河,合民意得民心。市委书记陈建华、市长刘小华亲自下河清理淤泥,广大干部职工、武警官兵、沿岸居民、志愿者等也纷纷参与到这场“大会战”中。
前生 曾经可洗衣捕鱼
东埔河是新丰江的支流,由白岭头河与黄子洞河在市区交汇而成,全长共8.5公里,由北向南纵贯新市区。
临河而居,站在阳台上就能看到流淌的河水,这在几年前可并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作为纵贯新市区最长的内河,东埔河不仅福泽乡梓,也见证了这座新城的崛起和兴盛。但是,随着两岸人口的增多和商业的兴旺,东埔河逐渐变得垃圾成堆,淤泥塞道,水质变坏,两岸居民为此诟病不断,并戏称其为“龙须沟”、“黑龙”江。
东埔河之痛,是城市发展之痛,也是管理、规划缺失之痛。它的“失色”,让很多人扼腕叹息。
76 岁的张佛香阿婆在长安市场附近住了16 年,她的家就建在河边。张婆婆说,16 年前,东埔河宽不过四、五米,水清浅如涓,可以洗衣服,有人还在河中捕鱼。那时,两岸的人家不多,周围多是菜地。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住户越来越多,很多人又把垃圾和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中,河水就渐渐变脏了,变黑了,变臭了,“到了夏天,都不敢太靠近河边纳凉啦。”
现状 小桥流水和人家
经过两年的治理,东埔河现状如何?3 月2 日下午,记者从东埔河沿江路口段溯江而上,实地探查。
记者分别沿着黄子洞河和白岭头河往上走了一段,就欣喜地发现,以前那条垃圾漂满河面,两岸污水横流,杂草淤泥阻塞河道的东埔河不见了,只有一条干净畅通的河在静静流淌。沿河两岸,不时还可以见到新修的大理石栏杆和橘黄色的垃圾桶。在东埔市场、长安市场这两个曾经的“重症段”,记者看到,靠河的违规商档都已拆除,或修建了1米多高的围墙,再难见到市场污水直接入河,市民乱扔垃圾的情景。
经探查,记者发现,两条河的水色都呈现出明显的分段。在两条河的交汇处,水色稍黑,但越往上游,水色越浅,由渐黑变成浅黄色,直至渐显清亮,在很多河段,都能清晰地看到河床。由于没有了淤泥塞道,河道变宽,水流得更畅快了。
东埔河整治前,个别河段漂满垃圾。
关注 吹响整治的号角
早在10 年前,对东埔河的治理改造,就成为了有关职能部门的心头之难。
2000 年3 月,本报在周日聚焦栏目以《关注东埔河》为题深度报道了当时东埔河的污染情况,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随后,在市区两级爱卫办的牵头下,环保、环卫、城监、东埔办事处、源西办事处、沿河两岸居委会等有关单位整合力量,打响了整治东埔河的第一次“战斗”。但是,由于当时行动力度较小、部门管理责任不清、资金缺乏等原因,整治效果甚微。
这次整治的结果表明,东埔河的治理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2008 年4 月的某一天早晨,市长刘小华独自一人从东埔河下游沿河而上查看东埔河污染情况。这次视察,让刘小华再也坐不住了,他斩钉截铁地说:“东埔河脏、乱、臭,必须马上治理!”随后,建市以来对东埔河最大规模、最大力度的一次治理拉开了帷幕,刘小华亲自挂帅,担任治理工程指挥部总指挥。
声音 现在喜欢走河沿
对于从小就在江河湖畔长大的河源人而言,沿江居住,抚波近水,是一种永久的渴望。如今,东埔河变干净了,两岸的居民都欢欣鼓舞,拍手叫好。
记者沿河探访时,住在东升路七巷的柳阿婆一语道出了心声:“ 政府这几年对东埔河的治理一年比一年强,以前从河边走被熏得都要绕路,现在都喜欢走河沿了。”柳阿婆说,大家的卫生意识也增强了,不再把垃圾直接往河里扔了。
“我们店里都有排污管道,污水都是流入管子里的。”在东埔市场,一开鸡档的老板说,现在东埔河变干净了,大家也都自觉地爱护环境了。
记者看到,东埔河两岸的部分路段正在铺设地板砖,建设人行步道。在长安市场附近的一处施工点,一位阿伯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以后沿河两岸有了路灯,搞好绿化,就是居民休闲的又一好去处。
未来 打造成滨水公园
事实上,按照有关规划,未来的东埔河,恰是一座绿荫葱茏、河水清澈的滨水公园。据了解,我市计划投入700 多万元对东埔河进行市政改造。改造工程主要包括对沿河两岸的绿化美化;在河口至建设大道沿河两岸修筑人行道路,供市民休闲、散步,而永和路至铁路桥沿河两岸则修筑6 米宽的混凝土机动车道;在沿河两岸每隔30 米安装一盏5 至8 米高的双火庭院灯;安装沿河栏杆。此外,有关部门将在一些河段增设街头绿化地,增加绿化护坡,尽可能地塑造滨水空间。按规划,沿河两岸将种植绿化树1300多棵。
此外,市水务部门将与规划建设部门、城管部门联合,结合市政府提出的“岭南水城”规划概念,利用市区两大江——新丰江与东江的有利地理因素,将活水引入东埔河,达到“引水补清”的目的。届时,东埔河的治理将结合客家文化公园规划、城市水环境一并考虑。
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沉淀茫茫历史的巨变沧桑,演绎生生不息的都市繁华。如今,承载着新城发展的历史、人文、情感的东埔河正逐渐恢复清波荡漾。本报记者 蒋安春 张紫辉 通讯员 罗振光
“数”说东埔河整治工程
从2008 年4 月中旬至2009 年6 月中旬,东埔河共清理垃圾200 多吨,淤泥5000 多吨。目前,东埔河及沿岸保洁工作已常规化。
2008 年5 月,市城管局在市区沿江路至建设大道的东埔河两岸增设了 100 个新垃圾桶。
我市共修建东埔河截污渠5000 余米,铺设地下截污管道1700 米,改造横过河道连接管14 条。
从2008 年开始,我市共清理东埔河上游养猪场17 个。
河道局部覆盖面积达2900 平方米,计划修复及加固河堤约3300 米。
计划沿河两岸修建人行步道8.1 公里,修建车行道1.8 公里,新建栏杆 9932米,沿河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已维修加固东埔河沿河小桥7座。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