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 清明节要让小孩识这点
编者按清明节临近,大家的话题少不了扫墓、祭祖,也由此引发了很多人对追寻传统节日文化的思考。近年来,虽然传统的焚烧祭奠仍是绝大部分人的选择,但网上祭扫、代客扫墓、鲜花祭奠等环保、文明的“绿色”祭扫已逐渐兴起。本报围绕“清明祭扫”这个话题,推出两个版的清明节特别报道,分别于4 月2 日和5 日刊出,以飨读者。
“清明就是扫墓吧?”
清明节临近了,在市一中读书的小邓打算回和平的老家和父母一起扫墓。在他的记忆中,往年的清明节都要给先人扫墓、祭拜。但是,除了扫墓,还能干什么呢?他把这个疑问抛给了爸爸妈妈,却没有得到答案。
其实,小邓的疑问,也反映了现在很多人对传统节日认识的盲区。曾经,清明假期被学者表述为我们重塑传统的良方,但是,当我们重拾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却发现它们的“味道”已越来越淡。
对此,有专家叹息,清明依旧是清明,但是传统已不再清晰。“清明” 的回归之路,还很长很长。
现状:尊重背后的陌生
每年清明,小邓都要回老家和平扫墓。“先是打扫,除掉坟墓上的荆棘野草,然后是摆上祭祀用品,烧纸钱,祭拜祈祷。”关于扫墓,小邓记忆犹新。但是,对于这些祭扫有什么意义,他却知之不详,“总之,长辈让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从2008 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但是,和小邓的认识一样,很多市民都认为,这是为了让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上坟扫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市民对清明节的了解比较“浅薄”,他们接受或尊重扫墓祭祀这种活动,但对这个节假日的理解,却仅限于扫墓、踏青等,对于清明节的来历、其它传统习俗知之甚少,说不出所以然。
一位老人说,在河源,清明就是 “搞艾踏粄煮乌饭”;市区某论坛的网友“kelk”说:“没人告诉我清明怎么来的,老师没教,家里也没人说。”
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陈湛珠告诉记者,我市是纯客家地区,按习俗,很多人并不选择在清明时扫墓,而是在农历八月初一,因为这个时候谷物丰收,有充裕的食物可以祭奠先人,所以,“很多人对清明节的认识不够,甚至不知道要扫墓”。
分析:文化根基的断层
有专家指出,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500 多年的历史。这一天,民间有扫墓、踏青、放风筝、拔河、植柳等习俗。但是,现在,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被固定下来,其形式回归了,内涵追寻却仍是蜻蜓点水,流于表面。对此,陈湛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出现了断层。
陈湛珠说,文革前后,全国都掀起了一股反封建、反迷信的高潮,清明节的祭扫等活动被看作是封建迷信行为,大家只能到烈士陵园去集体祭拜英烈,其他的传统节日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
“以端午划龙舟为例,我是和平林寨人,1958 年我们组织了一场龙舟赛,其后近40 年没有龙舟比赛,直到 1997 年才又恢复。”陈湛珠说,40 年就是两代人的概念,“两代人都对这些传统节日没感情了,你还能留给后人什么?”
除了思想观念上的淡薄,陈湛珠说,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也是这些传统节日的内涵难寻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宣传得少,另一方面是农村里只留下老少,青壮年都出去了,大家对传统节日的热情都淡了。”
建议:应创新节日内容
陈湛珠说,传统节假日不仅仅是一个放假的问题,更需要用恰当的形式和它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把过节的文化内涵发掘出来,“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典和骄傲,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应当通过多种形式让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 ‘正本清源’”。
他说,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让传统节日文化在下一辈人的心里留下烙印;另一方面,政府和乡镇的文化站要多宣传和组织相应的活动,这才能从基层培植出这些节日文化生存的土壤。
市科技馆馆长凌水清则认为,要重寻清明节等传统节庆文化的内涵,就应创新节日内容,让传统节日因时而变,这样才能迎合更多人。“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比如动漫、电视宣传片,把节日内容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增加节庆的趣味性和兴奋点,让人们对节日认识更深,特别是要让小孩子有兴趣。”
凌水清强调,在小孩子心中留下传统节日的文化烙印至关重要,因为这样,我们的文化根基才能得以延续壮大。本报记者 蒋安春 黄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