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探“党建带工建”路子关爱农民工帮他们融入河源
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生活。
来自安徽的阿强,2008 年在老家技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就来到河源打工。近三年内,印刷厂、玩具厂、电子厂、鞋厂都干过,但每次都是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辞职不干了,问他原因,“不是觉得这活太累,就是觉得那厂工资又不很高。” 记者前日在市区一家发廊见到他时,他准备从头学习一门理发技术。
昨日,在谈到阿强这个情况时,市总工会副调研员黄越池说,这就是典型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追求个人自由,就业随意性大、稳定性较差。据黄越池介绍,目前全市的农民工有13 万左右,这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就占一半以上,而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中,外地农民工占了很大部分。
引导他们热爱生活
随着我市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落户河源的企业都为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很多好的平台。但由于竞争激烈、压力大等原因,他们又很容易迷失自我,从而导致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黄越池说,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他们这一代农民工进行用工知识、技能和心灵健康培训,引导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塑造努力工作、不畏挫折、奋发有为的阳光心态。
我市一些外资企业就比较重视通过企业自身发展事例来教育员工,让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正确面对一些生活压力,要向前看,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在这方面,我市第一家建立工会组织的外资企业华嘉集团做得比较突出。每年在与员工进行例行交流活动时,公司总经理庄成鑫都要讲一讲华嘉办厂艰苦创业的历程。该集团有关人士说,这并不是标榜自我,而是要让员工学习艰苦创业的精神,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帮助他们融入城市
对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渴望融入城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又未能成行,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这让他们心理十分困惑。市总工会通过指导企业成立工会,让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困惑有地方诉说,有困难可以找工会组织帮助。市、县工会还定期下企业主动找员工谈心,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惑。
我市一些企业还兴建一些文化基础设施来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他们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文化娱乐生活。记者注意到,一些企业招聘时把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当成了吸引员工加盟的“金字招牌”。在一家公司的招聘启事上面就写到,公司有室内羽毛球室、桌球室等,定期举办文化夜校学习等等。市区一家外资企业的员工阿梅随企业从东莞迁到河源有三年了。她说,与东莞相比,河源的环境要好很多,住房比较宽敞,福利待遇跟东莞那边持平,文化娱乐方面比东莞还要丰富,在河源,感觉跟城里人没有两样。
建设他们新的家园
不可否认,我市企业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目前仍有些企业还不很理想,基本工资比较低,还有部分企业至今未成立工会。在企业调研时,黄越池也发现,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知识文化比上一辈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对于劳动法、工会等知道了解的并不多。
一个企业没有工会就等于员工没有家。黄越池说,下一步计划扩大工会在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覆盖面,通过这些工会组织让新生代农民工认识工会,了解工会,从而懂得利用工会组织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据悉,目前我市正在尝试通过“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的路子来依法推进外商及民营企业工会的组建工作。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到今年年底,全市外商及民营企业工会组建率将有望提高到80%以上,到2011 年,基本实现全覆盖。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