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从业人员增加了30% 河源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本报《“抢小孩挖器官”谣传调查始末》获2009 年度河源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

    本报讯 在第11 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盘点我市新闻事业的发展。2007 年以来,我市新闻媒体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实施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全媒体新闻生产模式初步实现,河源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河源日报以时尚报相营造视觉强势,以“报网融合”展现全媒体时代传播的风采,顺利完成第三次改版,又一次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河源广播电视台通过互动拉近与观众、听众的距离,成功举办首届广播电视文化节,再次展示出了广播和电视的魅力;河源晚报坚持走市民化、生活化的办报之路,注重特色办报,成功地走出了河源,实现了报纸的异地发行。在我国第11 个记者节到来之际,包括河源乡情报在内的河源新闻媒体,为读者、观众和听众带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惊喜。

    河源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时至昨日,最近3 年中,在传统新闻发布平台的基础上,各会员媒体新增新闻发布平台超过10 个以上;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栏目、频道增加了50%,从业人员增加了30%,广告收入每年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河源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受住了新兴媒体不断兴起带来的巨大冲击,仍然呈现出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

踏上现代传媒转型之路

    与所有的传统媒体一样,河源新闻媒体也受到了新兴媒体不断出现的巨大冲击,出现了经营和生存的双重危机。面对严峻的挑战,改革与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河源的新闻媒体没有退缩,而是顺应发展大势,主动迎“考”,从3 年前开始,先后踏上了从传统媒体向现代传媒实施战略转型之路。作为市委机关报,河源日报率先求变,于2007 年10 月26 日顺利完成首次改版,实现了现代报业运营框架的构建。

    在推进媒体实行转型的过程中,河源的新闻媒体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以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传媒的发展机制为推手,对应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抓住新闻发布平台建设这一核心,夯实传播载体,全力打造“全媒体”新闻发布平台。

开发新平台创造发展新格局

    3 年来,河源的新闻媒体先后开发的新闻发布平台,已达到10个以上。河源日报先后开发了河源网、河源日报手机报、《古邑客家》电子杂志、《古邑学堂》教育周刊等新的平面、网络媒体。作为河源日报建设全媒体的核心基础,河源网还利用自身资源,开发了“世客会官方网站”、“创卫网”、“创模网”、“河源文明网”、“世客会电子会刊”等发布平台。

    河源广播电视台网站河源广播电视网于今年5 月进入试运行阶段,短短数月月均点击量高达30 万,跻身为我市四大网站之一。河源广播电视台在扎实开展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快高清电视发展、实现电视制作播出一体化的基础上,与河源联通分公司合作推出了河源广播电视台3G 手机电视节目,使节目可以在手机上进行视频直播和点播。

    河源晚报则创办了新闻网、幼儿画册、教育杂志,开通了《河源晚报》、《河源晚报·教育版》等电子数字报,设立了“河源民生论坛”,开辟了网上报料平台,自主研发了河源晚报网上订报阅报的软件系统,形成了“一报一刊一册一网一杂志”的发展格局。

目和频道增多内容更丰富

    新的媒体和新的发布平台的建立,使同一内容一次生成、多介质实现、复合利用的全媒体新闻生产模式,得以初步实现。媒体上的栏目、频道更多了,版面更好看了,播出时间更长了,内容也更丰富了。

    据统计,我市各新闻媒体3 年多来共增加栏目100 多个,比2006 年增加了50%。河源日报、河源晚报、河源乡情报等平面媒体纷纷增加版面和栏目。由河源日报、河源网联合打造的报网融合大型民生栏目——公仆在线,短短半年时间已成为读者朋友非常喜爱的品牌栏目。河源广播电视台《政风行风热线》实现了广播电视同步直播,名牌栏目《说事》从每周3 期增加为6 期,电视《河源新闻联播》容量由8 条左右增加到12 条以上,《晚间时分》时长增加到20 分钟,成功推出了《看河源》电视专题节目,记录日新月异的新河源。

广告收入每年增长

    河源新闻媒体从传统媒体向现代传媒的转型,推动了报道上了水平,也促使其他事业快速发展。2007 年以来,各大媒体每年的广告收入增长比例均达到两位数以上,新增从业人员200 余人,比2006 年增加了30%;在广东新闻奖等奖项评选中,共有325件作品获奖。

    “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河源的新闻媒体是河源市人民表达意见的平台。”河源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张玲表示,作为成熟的和负责任的区域性主流媒体,要有全球化的视野,要有担当的勇气,对内要凝聚人心,对外要发出河源的声音。她说:“这是河源媒体的历史使命。”

(文迪)

2009年“河源新闻奖”获奖名单

    一、报纸系列(32件)

    1、消息:

    一等奖(1 篇):《反对公务接待喝酒“打洋炮”》,作者:张紫辉,编辑:刘烨洲。

    二等奖(2 篇):《乡间亮起200 余盏太阳能路灯》,作者:谢全建、董伟伟、刘伟东,编辑:田清秀;《紫金桥上游有人趁黑“偷砂”》,作者:程癸键,编辑:廖旭辉。

    三等奖(3 篇):《小细节彰显政府工作人性化》,作者:谢素德,编辑:杨雨轩;《深山跋涉6 小时深夜营救1 条命》,作者:吴堃,编辑:蒋莲秀;《我市出现首例甲流死亡病例》,作者:李晓燕,编辑:胡剑廷。

    2、通讯:

    一等奖(1 篇):《12 天,走出“鬼门关”》,作者:李晓燕、黄赞福,编辑:蒋莲秀。

    二等奖(2 篇):《“抢小孩挖器官” 谣传调查始末》,作者:周焕、黄丹,编辑:罗军;《吉林女大学生与和平残疾男结缘》,作者:黄小星、李自龙,编辑:蒋莲秀。

    三等奖(3 篇):《客家话版“家有儿女”网上蹿红》,作者:苏勇军、刘俊锋、叶战祥,编辑:戴珍;《一个老人和七个孩子的故事》,作者:叶能军、胡青松,编辑:陈志高;《灯光网背后的利益博弈》,作者:周焕,编辑:陈志高。

    3、图片新闻:

    一等奖(1 篇):《神勇警察桥上救人质》,作者:黄赞福,编辑:蒋莲秀。

    二等奖(2 篇):《首批花裙子昨寄灾区》,作者:胡青松、谭兴孚,编辑:刘烨洲;《“中国第一羌寨”的重生》,作者:谢全建,编辑:田清秀。

    三等奖(2 篇):《保安跌入深水闸获救》,作者:胡青松、刘文圣,编辑:刘烨洲;《我市首例甲流危重患者转危为安》,作者:胡青松,编辑:陈志高。

    4、言论:

    一等奖(1 篇):《“闻督”不“惶恐” 唯有抓落实》,作者:谢雨,编辑:戴珍。

    二等奖(1 篇):《真相让谣言现形》,作者:周焕,编辑:陈志高。

    三等奖(1 篇):《谁看见他们的无奈》,作者:周焕,编辑:陈志高。

    5、专栏(不分等级,2件):

    《现场110》,作者:刁城帮,编辑:陈志高;《“ 我为共和国添砖加瓦”——河源外出乡贤风采》,作者:虢琼华,编辑:戴媚。

    6、标题(不分等级,2件):

    《测“不测风云”报“气象万千”气象日走进天气预报》,编辑:晨啸;《水牛变“野牛”愁煞牛主悬赏五百请“牛人”捕牛》,编辑:蒋莲秀。

    7、版面(不分等级,2件):

    《河源日报》5 月4 日3 版,作者:蒋莲秀;《河源日报》10 月1 日1 版,作者:谢雨。

    8、副刊(不分等级,2件):

    《我在深夜的中大康乐园》,作者:刘慧子,编辑:戴珍;《遇见会飞的花朵》,作者:骆海娟,编辑:戴珍。

    9、系列报道(不分等级,2件):

    《两块大“伤疤”大煞城市风景》,作者:胡剑廷、谢雨、吴堃、黄赞福,编辑:蒋莲秀;《客家老行当系列报道》,作者:梅宇,编辑:沙涛。

    10、网络新闻(不分等级,2件):

    《的士违规市民不得不说的 “痛”》,作者:李自龙,编辑:田清秀、贺志武;《河职院实训楼二期在建工地发生坍塌事故》,作者:范建国,编辑:范建国。

    二、广播系列(12件)

    1、广播新闻类:

    一等奖(1 篇):《河源“ 集结号”——5 位老战士为无名英雄建纪念馆》,作者:张文裕、陈盛开、廖运林。

    二等奖(3 篇):《村民打井被埋,消防官兵紧急营救》,作者:庄晓娟、曾奕锋、温幸平、马文学、何伟香、赖少莉、王斌;《“万绿湖”拉响环保第一爆》,作者:张斌、钟宇文、欧阳柳;《孩子,你在哪里?》,作者:缪俊芳。

    三等奖(5 篇):《老人山歌队:国家政策自编唱》,作者:凌慧芳、刘建城、赵春芳;《山区龙川投入亿元资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作者:邹日青、叶小琴;《市长的一次5 亿元竞拍》,作者:缪俊芳;《先安置后拆迁,拆迁户喜开怀》,作者:张远忠、邓俏颜;《省专家网上坐诊为龙川一生病猪仔看病》,作者:邹日青、黄少峰、罗红云。

    2、广播社教类:

    一等奖(1 篇):《爱在他乡——职场启示录》,作者:倪科华、芦艳。

    二等奖(1 篇):《警惕青少年网瘾》,作者:邹日青、叶小琴。

    三等奖(1 篇):《梅洞村:从“贫困村”到“老板村”再到“省文明村”的美丽蜕变》,作者:庄晓娟、严文祥、温幸平、余彬强、何浩燕、蓝蕴山。

    三、电视系列(19件)

    1、电视新闻类:

    一等奖(2 篇):《梅开二度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再揽5亿元》,作者:周凤娟、梁小群、郑志豪、张敬涛、邵彤、赖敏珍;《市区幼童接连失踪全城关注》,作者:邹云、周凤娟、钟颖华、汤荣、潘兵、翟源昌、石林、邹菡萏、邵彤、王倩倩。

    二等奖(4 篇):《中国汉字成“红娘”洋女婿喜当客家郎》,作者:汪希静、高伟、汤荣、邵彤、王倩倩、翟源昌;《专家视频诊疗群众养殖不再愁》,作者:陈旭春、杨锐、黄云霞;《客家青年客家话翻唱流行歌曲风靡乡间》,作者:庄晓娟、曾奕锋、赖碧艳、黄志青、叶飞娜;《彭寨镇:3 大学生甘当养牛倌》,作者:王桂茂、刘建城、王志博、谢小牧、张细祥、陈惠玲。

    三等奖(7 篇):《东源拉响环保第一爆》,作者:欧阳柳、张伟忠、宋娜、陈雪芳;《龙川实施“双到”助五万茶农增收》,作者:陈旭春、杨金先、黄云霞;《先安置后拆迁,拆迁户喜开怀》,作者:张冠桥、杨远传、暴文斌;《16 年如一日照顾病儿媳好婆婆谱写人间大爱》,作者:王文慧、黄永逸;《走过2008 (振奋篇)》,作者:余智红、董秋香、杜伶俐、周凤娟、翟源昌、高伟;《河源经济报道》,作者:郭志军、黄水明、林选清、温东海、袁志艺、邓洁莹、李玉贤、肖少君;《“两会大家谈”之经济危机与河源:冬天里的春天》,作者:杜瑜芳、许卫玺、吕文科、李朝晖、邹长毅。

    2、电视社教类:

    一等奖(1 篇):《守护》,作者:谢金凤、严文祥、曾奕锋、庄晓娟、赖碧艳、温幸平。

    二等奖(1 篇):《水上人家》,作者:陈伟兵、江礼贤、黄亮、朱晓理。

    三等奖(2 篇):《乐于助人播种希望》,作者:谢小牧、张细祥、刘建城、王志博、谢志锋、曾旭初;《至爱亲情》,作者:陈旭春、黄云霞、叶旭华、邬玉琴、张帆、杨金先、张剑东。

    3、电视公益广告类:

    优秀奖(2 件):《河源可以更美丽》,作者:李朝晖、钟梓梅、王健敏、许卫玺;《酒后禁驾》,作者:黄水明、肖少君、李玉贤。

河源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2010年11月8日






上一篇:4头野猪8头豪猪21只野兔120只斑鸠在龙川县重获生机
下一篇:新房墙壁成了水幕墙 墙壁渗水3个月仍未找到解决途径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