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浅谈语文教学“导学问题”的设计

     [摘要] 语文教学“导学问题”设计的好坏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本文对“导学问题”的设计提出了准确性、启发性、阶段性的要求。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学问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式,语文教学都离不开质疑问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设计高质量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能引导学生自觉去学习的问题,即“导学问题”,让学生在“导学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及课文内容,培养语文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导学问题”的重要性。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还能够帮助突破重点、难点。可以说“导学问题”设计的好坏,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备课中如何设计“导学问题”呢?我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准确性

      “导学问题”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依据和范围。一节课要掌握的内容和必须训练的技能都包容在里面。因此,要求教者必须准确无误地设计“导学问题”。

      要做到“导学问题”设计的准确,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难点而设计;要研究学情,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研究教材编者的“用心”,明确学习目标,然后紧紧地围绕“目标”而精心设计。还要有全局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有“保底”的要求,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却不超纲,依据学情,做到深浅适度。

      例如:教学设计郑振铎的《海燕》这课时,通过研究教材,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明确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3、品味语言,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重点是理解作者的“乡愁”,难点是感受本文的语言美。于是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作者为故乡的小燕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又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②作者为海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③作者明明在写海燕,为什么还要问 “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在感情上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④文章前后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⑤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⑥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些问题紧紧围绕课文的教学目标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本课内容,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启发性

      “导学问题”是让学生看着或听后学习的。其语句的表达要简洁、明了,表达的意思必须是全体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时,应该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忌用生僻、深奥的术语,让学生一看到或一听到“导学问题” 就能够乐意接受,明确“导学问题”之所求。

      教师设计的“导学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方式解决的。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就应该让“导学问题”的本身带有启发性,启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能够依据“导学问题”自主合作地学习。“导学问题”的启发性可以具体地体现在“导学问题”中,即在 “导学问题”的前面或后面添上恰当的启发性词语。

      例如:利用课文后的注音读准生字,用横线(或波浪线、圈、点等符号) 划出,比一比字型(或词义),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联系上下文或从比喻、象征意义或联系实际、联系时代背景说一说句子意思,试归纳…… 等等。这样, 学生在学习时有 “径”可走,少走弯路,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导学问题”中含有学法提示,能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的信心。因为有法可依,学生在学习中能通过感知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去解决问题,达到自己启发自己,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阶段性

      “导学问题”的数量要适中,提倡精炼,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一节课的“导学问题”一般是3 至5 题较为适量。但有的课文难度较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相应较多。“问题” 较多,假如全部一版出示,学生学习时就会不知从何下手,感到吃力,产生负重感。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分设“导学问题(一)”和“导学问题(二)”或“导学问题三”等。在自主合作学习时,“导学问题”分步出示,让学生分阶段、由易到难、循序列地开展学习活动。解决了“导学问题(一)”后,让学生尝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再接着出示“导学问题(二)”、 “导学问题(三)”……这样,分步分阶段地进行学习,才能保证学习的高效率。

      如上所说,郑振铎《海燕》一文的“导学问题”,第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围绕问题①和②展开学习;第二课时则围绕问题③④⑤⑥展开学习。其中问题③和④作为第二课时第一阶段学习的导学问题,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后再出示问题⑤和⑥,让学生品味本文语言,理解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

      诚然,“导学问题”还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一环紧扣一环,最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通常“导学问题”的最后一题要统领全纲,让学生解决前面的问题后,自己启发自己,悟出课文的中心、写作特点或解题方法及规律,掌握教材编者的用心和教者之心,达到编者、教者、学者三者“通心”,真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另外,“导学问题”的难度要遵循“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导学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一定的逻辑性,还要结合社会现实与生活实际来进行设计。

      总之,“导学问题”既是学生的学习之纲,又是教者的课堂导学之纲。只有教者在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精心地设计好“导学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全面成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0 年第11 期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上一篇:浅谈高中美术特长生的素描教学
下一篇: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