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利用和创设阅读教学的情境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情境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以往的重智轻情、重知识轻人文重回既重智又重情的方向。由此,阅读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变得日益重要。本文从创设阅读教学情境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初步探讨。

      [关键词] 创设 阅读教学 情境

      情境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要想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施情境教学是可行之路。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语境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呢?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创设阅读教学情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它是生活的真实再现。以文章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 才能知道作者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言语的高明,才能领悟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例如, 我在上《背影》一课时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很难理解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于是我就对学生讲述了我父亲疼爱我的一个小故事,再让学生讲讲他们的父亲疼爱他们的故事。通过讲故事,学生们很快明白,父亲是深沉的,在表而上往往看不出来,从而对文中父亲爱子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以美读感知情境。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的是,有琅琅读书声。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第一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称朗读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情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可见,美读可以把课文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 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然纸上,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 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因此,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课文内容入于眼, 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如:《海燕》、《沁园春·雪》、《最后一次演讲》等,可用柔和或低沉或激昂的语调、语速来感染学生。总之,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要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营造不同的感情氛围,让学生进入不同的课文情感意境中。

      三、循作者思路进入情境。要进入情境,必须遵循作者的思路。“作者思有路,循路识其真”。只有按照作者的思路,循路而进,登堂入室,才能见到文章的真境,体验到作者的真情,明了文章的内容,这是毫无疑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阅读训练”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提倡“思路教学”。文章千变万化,思路也灵活多变。那么,怎样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思路呢?可依据思路的组成因素:语言、结构、情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1) 抓住语言,明确思路。文章是由一连串的语言组成的,抓住语言的脉络,文章的思路也就明确了。此外,文章各段往往有一些关键词、中心句和警句,这些句子的字里行间透露了作者的思路。(2) 抓住结构,显现思路。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内部组织构造,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客观地再现了作者的思路。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入手,把握文章的主干, 那么, 文章的思路也就显而易见了。(3) 抓住情感,理解思路。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抓住文章的情感,就能明了文章的思路。作者情感的变化,也就是文章中心的体现。

      四、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及学生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在教《愚公移山》时,我用一副简单的“山水太阳图”,使学生对文中“阳”的含义易于理解且记忆深刻。在讲述《核舟记》时,我会结合课文的讲解很快勾出核舟的模样,手卷的样子,佛印的姿态等,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

      五、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如果能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确实不可多得。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则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比如在《荷塘月色》一课配以《月光奏鸣曲》,显得恬静和美。

      六、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所见、所闻。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因此,能对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扮演得越真就越能感受真切。

      比如:在教学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把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见于勒”一节,让学生自编自演,分组表演。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在相互表演中,揣摩课文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 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加之教材难度加大,往往也很难运用一般的直观性教学情境。而教学语言则是法宝,它能解决教学中难以克服的矛盾,因此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比如、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 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清香的豆麦,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群聪明、热情、友好、无私的农村少年,一起偷豆、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 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学生对此就不那么感兴趣。在课堂上,笔者让同学们打开回忆的闸门,由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引入课题,这样大家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便油然而生。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方法很多,但无论怎样,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达到陶冶学生审美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掌握各种语文能力。创设与运用各种课堂情境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课而异, 因教师、学生而异, 因教学条件而异, 不可强求一律。同时, 在运用情境教学时, 还必须合理吸收其他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练习法等,使情境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浅谈语文“导课”的方法
下一篇:生物教师的教学语言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