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生物教师的教学语言

    人类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及学习、工作、保存信息的重要工具。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教学语言是书面语向口语转化的结果,它兼备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点。教师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语言大师。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语言艺术。良好的教学语言,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是语言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过程得到优化的最有效手段。那么,作为生物教师,其教学语言应注意哪些方面呢?根据本人十几年的生物教学工作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学语言的共核性

      一定学习阶段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需要以一定的语言条件为前提,这些语言条件就是学生的“必需语言”。授课用语是教师在课堂授课时用的语言。在传授一项具体的教学内容时,不同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同,不同学生的“必需语言”也不一样。通常,教师的教学语言与多数学生的“必需语言”的主要部分是相同的,语言的这个部分称为“共核”。“共核”构成教学语言的基础,任何学习者要理解“共核”,必须切实拥有用以理解“共核”的“必需语言”。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其实就是共核的扩展,在教学中若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对学生的“必需语言”偏移太多,或对学生的“必需语言”准备不够,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例如:有位老师在讲高中生物蛋白质结构时,由于他对学生的“必需语言”了解不够,提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结果多数学生摇头。有一个学生回答说:“老师,我们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结果偏离生物教学,没能完成教学任务。

      又如:高中生物讲植物的发育和胚的发育时,学生的“必需语言”为初中学习花的结构和双受精作用。由于时间较长,多数学生已遗忘。这节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采取展示花的结构挂图(或实物) 以唤起学生的 “必需语言”,然后由浅入深地轻松解决问题。但是,也有的教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 “必需语言”,一上课就讲述胚的发育。课后,有的学生问“胚位于花的什么地方?”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必需语言”进行认真准备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与学生的“必需语言”相吻合,以产生“共核”,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学语言要恰当地使用概念、名词术语,正确地进行判断,严格地进行推理。要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知识的内涵,准确而不模糊。

      庞杂的生物对象和生命现象,以及对其研究的逐步深入,给保证教学语言的科学严谨性带来一定的困难,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应有的过失。例如:有的初中教师在讲细胞的结构时,用纱布比喻细胞膜的功能,很不恰当,很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使学生认为细胞膜上有网眼,大分子物质留下来,所有小分子物质都能自由通过。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讲述过程中,切勿读错字,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不能由于不慎读错字而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例如:有的教师在讲真菌一节时,将酵母菌的“酵”读作“xiao”。学生在下边偷偷地笑。课后有的学生说:“生物老师还不如我呢?真烦!水平太低了。”像这样准备不充分的课,不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还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学语言的精炼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反映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深度,及对教学信息加工的能力。精炼的教学语言是经过教师认真筛选,过滤各种教学信息,并将其中精髓的东西压缩、提炼、凝成的“发光的结晶体”。它经常是在斟酌陈述要领、推敲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近乎“框架式”的叙述。但过分强调语言的精炼,会使整个教学过程陷于单调、枯燥、乏味和难以理解之中。优秀的教师常利用教学语言的冗余创造特色。在通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重复、归纳、小结及课堂反馈属于冗余。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在教学中就非常喜欢在不时的停顿后说:“我刚才说到什么地方了?”这句话,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使人欢欣鼓舞。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常利用冗余给学生以喘息的机会、思考巩固的余地,促使学生加深认识,为进一步接受新的信息创造条件。另外,教师教学语言的口头语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是需避免的。例如: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几乎每句教学语言后边都有一个 “啊”或“对吗”,顽皮的学生不认真听课,而是认真数着老师口头禅出现的次数,这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师在授课时,教学语言层次要分明,即对任何一个问题的阐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做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要剔除颠三倒四的啰嗦话和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四、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声调要有变化,要善于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来增加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假若教师的声调平淡,教学内容组织得再好,也会由于声调的平淡而使学生大脑皮层产生疲倦,注意力下降。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大脑皮层某部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与外界刺激有密切关系。当人持续不断接受单调刺激时,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逐渐扩散开来,出现打瞌睡现象。如果突然出现强烈刺激,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就逐渐集中起来,解除瞌睡现象,兴奋过程扩散开来。例如:有位教师授课时声调平淡、音量小,学生说:“我一听他讲课,就想睡觉。”

      教师要用普通话教学,要有节奏,要有必须的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没有任何停顿的教学语言,学生听不出重点,没有思维、消化、回味的时间。语言听起来含混费解,甚至会产生误解。因为听的过程中包含着对全部讲话内容的理解、记忆、分析和判断。反之,若讲授速度过慢,会浪费教学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要生动、幽默、富于感染力,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知识的结合与保存都有积极的作用。例如:讲皮肤一节时,有位教师说道:“著名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裳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皮肤呢?”又如:有位教师讲遗传这部分内容时, 最后是这样结尾的:“同学们,人类的单眼皮、双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请大家看挂图:图中有一对夫妇,男的长着单眼皮,小眼睛,女的长着双眼皮,大眼睛。假若他们生了一个孩子,你们说这孩子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呢?”同学们争着说:“单眼皮”,“双眼皮”,“一单一双”……老师说:“这个问题大家且听下节课分解。”学生发出会心的笑,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们别下课了。您接着讲,最后结果是啥?”有的学生说: “老师,下节课内容我们能看懂吗?”老师用信任的眼光看着他们,笑着说:“认真看书,会找到答案的。”

      总之,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诱导性,并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设计融汇在一起。若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设计富有启发性,而教学语言却是生硬的、灌入式的,自然不合于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语言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但整个内容的安排,教学形式的设计都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则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利用和创设阅读教学的情境
下一篇: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创新教学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