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一、指导农村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农村这个广阔天地虽然朴素,但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发现农村有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胜景。所以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的身处之境,多观察身边独具特色的人、事、物、景,让好素材进入我们的作文中。 1、让农村秀美的自然景色走进我们的作文。作为农村孩子,生来都与大自然亲近,对大自然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感情。林木与田野,蓝天和云彩,朝霞与落日,青山与绿水,花草与野果……无不透出农村的特色,无不时时以美熏陶农村的孩子。只要引导中学生认真观察,动情深思这些田园生活,这一切就会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写作之源。
2、让农村中富于乡土气息的精华语言走进我们的作文。在农村,老百姓也有很多的哲理和谚语、顺口溜等等,如:“早栽秧早打谷,早修路早致富”,“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收柿子,立冬打晚枣”等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农村语言,提高作文的农事科技含量,积累素材,又从中获得人生启示,可说是一举多得。
3、让多彩的农村生活走进我们的作文。农村中学生在家里有很多有趣的事:爬树采果、抓鱼虾、捉知了……这全是玩得开心的活动,印象深刻;也会参加拔草锄草、放羊放牛、种苗补苗、施肥防虫等劳动实践,也会有深切的感受。关键是他们活动时不注意自己的心情,没留意人和事的一切变化,事后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时间久了就淡忘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日记记录那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并鼓励学生把游记、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记下来,并把有意义的场面描写下来,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怎么做的?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了素材,然后指导怎么写作文,这样既让学生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写作范围,内容就充实了。
4、让农村变化走进我们的作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都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经济发展给农村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的滥用等等。这样,学生的写作素材就丰富了。还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些现象作调查、研究,启发学生深思,使学生在写作中受到环保教育。
“人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只要教师平时引导学生多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去尝试,将整个身心融入到农村的大千世界之中,笔下便不会有“无米之炊”之苦了。
二、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阅读,笔下才能生花啊!所以,要让农村的学生写出佳作,一定要让学生多阅读。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由于农村中学生大部分都处在边远的贫困山区,交通条件差,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缺少文化氛围。大多数农村家庭几乎都谈不上有什么藏书,也未订报纸杂志;农村学校的图书报刊也很少。所以,农村中学学生的阅读量很少,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知识贫乏,语言苍白干瘪。因而,充分利用教材中课文里精彩的语言来提高农村学生书面表达是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时,要注意词语的借鉴,将课文语言迁移到作文中, 既能显出文思的敏捷,又能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底,体现出作文的文采。而且教材中的词语借鉴范围是很广泛的,它不但包括语文课文、也包括了中学课程中设置的其他各门学科,甚至包括一些术语,都为我们词语的借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为作文添上绚丽的色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积累语言,灵活运用。
其次要利用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课本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但农村中学生拥有课外阅读的机会很少,接触的读物也不多,由于课余时间要做家务和农活,阅读时间也得不到保证。作为农村教师,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引领学生实施课外阅读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那么,教师一是要认真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以保证学生适宜的课外阅读时间;二要争取学校领导加大对图书的投入,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不断丰富书籍刊物;三是提倡同学之间做到 “资源共享”,同学之间书籍要互相传阅;四是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让他们的课外阅读更有效,使他们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语言,并灵活运用到作文中。
其实,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不是以地区来划分的。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从平时的教学点滴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尽管我们学生的作文不是文质兼美,但只要是质朴感人、有血有肉的鲜活作品就行,不是空话、套话连篇,真实感人就行。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指导学生搜集素材、积累语言上多下功夫,相信我们作文教学时学生就不会“没什么可写”。
上一篇: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创新教学法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