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近年来,我市相继落成市技工学校、河源理工学校等多所中等职业学校新校区。这充分体现了我市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决心。而计算机专业教育作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发展要求。鉴于本人多年从事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的经验,在此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一、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近十年来,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毕业面向社会时感觉所学知识与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存在学生无法以本专业所学知识就业,而从事其他工作,变成“门外汉”的现象。显而易见,在人才培养上,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应有自己的特色,才能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否则,则无法适应社会要求,缺乏竞争力。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要想适应社会的要求,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怎样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扎实学生的基础,突出学生的特长。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宗旨必须是适应现实的需要,紧跟劳动市场就业需求。

    二、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突出实践性

    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方向很广,社会涉及的行业多,学生很难在方方面面都能精通。而且,中等职业教育在学历上没有优势。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具竞争力、实用性的人才呢?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注重实训课的开展,加大实训课的比例,完善实训课堂的硬件建设,提高实训教师的水平,为培养实践性人才创造条件。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课堂实践模式至关重要。课堂实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参与型课堂实践。即由学生在嵌入式计算机实验室参与、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划的课程实验,包括验证类、设计类、综合类三个不同层次。该类实践主要是配合教案开展,通过完成教案中的例子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原理和基本设计方法,从而具备基本实践能力。第二类是成品展示型实践。将转换为商品的实例带到实践课堂上,让学生有模仿开发产品的环境,同时又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直接的关联,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三类是开发项目型实践。在成品展示型实践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某个项目,从选题到规划到系统设计与实现到文档撰写及项目投标答辩等整个流程,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团队组织与协作等能力。

    以上三类课堂实践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不同科目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只要掌握大方向。那么经过三类课堂实践磨练出来的学生,将是一批批具有过硬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很快地体现价值,创造财富,大大地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三、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以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后盾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近年来随着高学历毕业生的不断增加,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得到很大的提升。大部分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然而这些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不多。同时,从事教育工作后他们还需要继续学习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作为校方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加强专业教师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把教师定期送到相应的企业学习和实践,了解和参与项目开发、实施的全过程,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增强实践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应积极提供教师在大学或者国外深造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自学、自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断加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 名师出高徒”,先有“ 名师”后出“ 高徒”。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有一个发展迅速的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教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结合职业学校的办学性质和计算机专业学科特点,只要遵循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紧跟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人才培养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加上一批先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一定能摆脱生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就业困难的困境。






上一篇:浅析阅读教学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例谈课堂教学设计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