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教学新课导入艺术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新课导入做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愉快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每堂课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我在讲授新课时,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巧妙运用恰当的导入法,将学生从刚上课时常常表现出来的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的情境中,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历史新课导入的几种做法:
一、温故导入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借助对旧知识点的温习巩固导入新课,自然而快捷。例如:在讲“国共合作的实现”这一节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关于孙中山的革命历程,如建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等,概括指出孙中山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条件所限,他领导的革命多以失败而告终。然后提出问题:面对挫折,孙中山怎样做了?为什么能那样做?这样,自然而然就导入了新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由此可见,温故导入是通过温习已学过的旧知识,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二、设疑导入
设疑导入,针对性强,易于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我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法。例如:讲授“鸦片战争”这一节时,可以这样设疑导入:①有人说: “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②西方资本主义在16 世纪就已经发展起来了,为什么直到19 世纪40 年代才大规模侵略中国?在诸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为什么由英国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640 年,清王朝于1644 年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二百年后,两国强弱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使用悬念导入法,尤其是问题中鸦片战争发生原因的观点的设疑,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讲授“美国内战”历史时,可这样设问: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有一位伟大的总统曾对这本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位总统是谁?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它的起因、性质、结果如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因此,所谓设疑导入就是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从而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引发学生好奇和求知欲的导入法。
三、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既有情趣,又可增长见识。充满情趣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注意,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形成师生间的默契交流。而富有意味的导入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求有关的道理。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时,也会选择一些既有情趣,又富含哲理的故事来进行导入。例如:讲“三国鼎立”时,可先讲《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小故事,如桃园英雄三结义、赤壁之战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急迫地想多了解曹操、孙权、刘备所处的是历史上的什么时代?曹、孙、刘又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应如何公正地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所以,故事导入,是通过对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童话或生活中典型事例的形象描述来导入新课的方法。
四、名言警句导入
名言警句导入,可直指教学主题,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励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例如:讲授“唐朝后期的政局”,可先列举一些唐诗“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诗句提示的历史现象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这就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可见,所谓名言警句导入是指:通过优秀诗文、名人警句、谜语、比喻、谚语等导入新课的方法。
诚然,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除以上谈到的几种导入法外, 还有“ 激情导入”、“ 直接导入”、 “直观导入”等等,人们不是常说“教无定法”吗?历史新课导入同样也无固定的模式,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去精心设计和灵活运用。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导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上好一堂课而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上一篇:例谈课堂教学设计
下一篇:浅谈技工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