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让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是以两种方式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来解读语文,使它变成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另一种方式是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解读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使认知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阶段。这两种方式互相补充,依次循环往复,推动人的认知不断向前发展。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强调了语文学习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联系。

      既然这样,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课堂就会呈现主动活泼的局面,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那么,教师该怎样做才能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构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回归生活,去参加实践活动,在生活和活动中学习、了解并运用语文。

      一、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教学

      对于能和学生生活直接联系的文章,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寻找、发掘学生生活中与之相似的已有体验,引导学生把彼体验移位到此体验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小巷深处》前,教师可以利用周会课让学生在太阳下清理责任区的杂草,从而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因此在学习此文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在太阳下面工作的感受大家已经深有体会,可养母为什么还在毒辣的阳光下执着地守候着大大的冰棍箱?由此,大家就很容易了解到文中的养母(盲母)之所以要这样做,原来是出于对家和养女的爱。

      在学习《背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教师可先让他们在周末帮父母做家务,并为父母洗一次脚,给他们剪手指甲、脚趾甲(农民的手脚较粗糙、脏),然后写一篇有感而发的短文。许多同学都会体会到家务的繁重、父母的艰辛、父母的疼爱,并且觉得生活是个大课堂,使他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戴。当讲述《背影》时,就可以提问:在祸不单行的家境下,肥胖的父亲为什么要坚持“蹒跚”地给“我”去买橘子?至此,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对于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的教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查找、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而后进行交流,从而去熟悉它、了解它,由此在课堂中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比如,《济南的冬天》描述的是位于山东省的济南在冬天给人的感觉是温晴的。可北方的冬天在我们南方人的印象里都是寒风呼啸、白雪皑皑的。那么济南为啥给作者的感觉是温晴的呢?因此,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清人刘凤诰的名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预习此文,然后去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先让大家自由发言谈自己查找的有关资料,然后教师边放多媒体边讲述:在济南南面,距市中心五百里有著名的千佛山,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所以书中有句话“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了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接着提问:“在摇篮里的婴儿会觉得冷吗?”至此,大家都能感受到在被窝里的温暖,这就产生了认同和共鸣。然后让学生讲述济南的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在课外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所以,在课外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也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外举行“在广告牌中找错别字”、“收集精美广告语”、“探索古城文化”(因为佗城镇是古县城,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等等,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收集查阅信息等方式,将课堂语言找到了实在的生活化的运用环境,自主获得言语活动的规律,提高了语文的应用能力。此外,现在的学生写作文会采用大量的网络语言,如: 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GGMM (哥哥妹妹)、BD(笨蛋)、伊妹儿(Email)、粉丝(FANS)、偶(我)、偶像(呕吐的对象)等等。就这种现象,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网络语言是否可行”为题举行辩论会。通过辩论会,学生们明白:网络语言具有简约、快捷、形象的特点而深受“年轻一族”的喜爱乃至标榜的时尚,可大部分词语以及构建新词的方法不符合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规律,不仅给读者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而且还使人们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因此网络语言虽然很流行,但不能参与到规范化的语文领域。这样,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受到教育,而且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另外,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积极参与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在学习了《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以后,我便让学生做一次调查:我们居住的地方,自然生态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变化?当他们把调查报告交上来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我们周围的自然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绿色植被越来越少、溪水越来越浑浊、小溪里的鱼虾濒临灭绝……他们不仅找出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而且还提出了改善这种状态的建议。再如,学习了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后,我也会让学生做一次社会调查:佗城旅游资源调查(因为佗城镇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学宫、考棚、越王庙、天然热水湖等等)。学生通过调查活动,不但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增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而且还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将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不仅可以感受到多彩的生活气息,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而且还可以促进个性化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实现语文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上一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妙用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塑造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