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语文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塑造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知识教学的任务,它还可以通过挖掘文本中的各类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并提供实践的途径,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人格。

      【关键词】健康人格 语文教育 思想教育 审美陶冶 实践

      语文教学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呢?其方法如下:

      一、挖掘语文课本中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思想境界。

      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文学素质,还可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形成。语文教学之所以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且其文学性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文学是人学。教师授课时不仅要从文学的角度去讲授作品,还应在思想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今天繁华的社会背后,同样伴随着浮躁的潜流。《伤仲永》一文不应只是哀伤一个天才的堕折,换得学生数声叹息,还应让学生在叹息声中换位思考,引以为鉴,让他们深刻领会浮躁的心态与勤奋踏实的作风在人生中的正反面作用。《蔡勉旃坚还亡友财》的诚信,《戴震难师》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等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无疑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

      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让他们有更高的人生理想。学生学习不只能陷在“修身”的小池塘里,还应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民情怀,懂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过零丁洋》)的豪迈,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境界。

      二、挖掘语文课本中美的因素,在审美陶冶中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的心灵感应,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回忆我的母亲》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母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母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便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时,怀着对母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感染,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热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已深刻印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莲花之美,不只在于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形体美,更在于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的内在美。又如陋室之美在于其优雅的环境,陋室主人的美好品德,交往的人物的学识,以及自得的日常生活(《陋室铭》)。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观察,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周庄水韵》,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水之美展开想象,写成抒情散文片断。学生思路大开,有的想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有的想到孕育万物无私的情怀,都很精彩。

      三、放下书本,投身生活,在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王国维认为诗人写好诗必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同样的道理,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内,还需走出课堂,到生活实践中去,完善他们的人格。这是因为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将开展 “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就是实践,是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的最佳方式。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生发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这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1-6 册语文出版社

      (2)《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出版社

      (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程朝翔译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

      (4)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






上一篇:让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下一篇: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实施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